十诚演义|江苏唯一“国字号”,南京江北新区有三“新”

13.09.2017  10:56

从南京城市中心——新街口出发,向北行驶约30分钟,穿过长江隧道后,便来到江北新区。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成为我国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江苏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努力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江北新区的重任。

随着城市形态逐渐完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迅速在此聚集。去年,全球芯片制造业龙头——台积电落户江北新区,首期投资30亿美元建造南京12吋晶圆厂;今年,国内半导体行业巨头——紫光集团落户于此,投资约2600亿元打造半导体产业基地等项目。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前来逐梦。“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以下简称“研创园”)投入使用一年多,已有3000多人在此办公,其中90后是主力军。”来自研创园综管部的蔡汉青说,看中年轻人的需求,一些迷你KTV、咖啡厅等消费场所也已进驻。

新梦想▶▶跃升“国字号”新区人才技术加速聚集

观察南京地图不难发现,绵延的长江将这座城市划分作南、北两半。江面宽仅为短短几公里,长江两岸发展状况却截然不同。

过去,我们南京人大多在江南片区生活。大家不会想到要来江北工作、居住,这里都是大片农田。”一名正在江北新区工作的南京人坦言,在2010年前,江南、江北之间来往只能依靠一条四车道的南京长江大桥,“过个桥花一个小时很常见。

彼时,南京正着力实施“沿江开发”。然而,交通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北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5月28日,长约6042米的长江隧道正式通车。它改变了长江南京段唯一的桥梁过江方式,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功能,推进了两岸融合互动,促使南京加速迈入“跨江发展时代”。

从更深层面看,长江隧道成为了江南江北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交互的管道。

2012年5月,南京提出“江北新区”概念。3年后,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从此,江北新区拉开了高位迈进、高速发展的序幕。

一份最新科技创新数据指标显示,至2016年底,当地的高新技术产值已达到1561.66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47.5%跃升至52.7%。同时,专利申请数为7970件,其中发明专利为4045件。

此外,近年来,江北新区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超过10%,新增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比例超过45.89%,科技活动人员占比则超过30%。

如今,在江北新区,随处可见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骑着共享自行车的年轻人也不时擦身而过。而研创园内,企业办公场所早已“一位难求”,其中不少企业来自北京、上海。

新产业▶▶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 嫁接国际创新资源

多年的“招商储水”,让江北新区在2016年下半年迎来了产业集聚的爆发式增长。

江北新区一隅,台积电(南京)公司12吋晶圆项目工地内,今年7月启建的主体建筑正在施工,一期工程或于明年8月竣工投产。它与今年2月正式落户当地的紫光南京半导体基地项目共同描画了江北新区的“新梦想”——筹建全球智慧设计中心,将加快推进积体电路发展,打造第二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中心,4年内建成“千亿级”产业基地。

在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正加速向新区聚集。”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的李佳说,江北新区正全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依托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国际健康城,超140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到了这里。“从营收看,新区生物医药集群的主营业务总收入近200亿元,在全市占比超过40%。”李佳说。

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总投资73亿元的上汽桥林依维柯项目也在今年正式投产;高新区南汽项目正在实施产能提升工程,新车整车产能有望突破50万辆。

来自重大项目的“背书”,让南京作为土地价值“洼地”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江北新区首先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李佳说,通过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推动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在当地汇聚。

据悉,英国剑桥大学在中国的首个共建平台或将落户江北新区,目前正处于密切的沟通中。在此之前,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伦敦国王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美国哈佛医学院Joslin糖尿病医学中心等一批国际顶尖机构已纷纷接过了江北新区的“橄榄枝”。

在此之外,江北新区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本土大学在医学、大数据、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全面战略合作已经启动;江北新区还积极引进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长江科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新材料工程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

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激励机制 核心团队占六成股份

江北新区核心区,孵鹰大厦B座4楼,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内,一面照片墙被设置在进门显眼处。通过一种全新的产学研新模式,国家“千人计划”彭秀东博士等30人汇聚到了这里。

相比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研究所,这家智能制造研究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民营性质。这也意味着,这家需要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它采取的是一种以‘小公司带动大公司’的全新模式。”园区负责人介绍,该研究所由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核心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发起建设,三方均出资入股。持股比例上,核心团队占60%。这种共同出资模式在国内并不少见,但其创新之处,在于核心团队持股平台的持股比例之高,以及核心团队的运营方式,“在其他地方,一般来说,核心团队的持股比例都在25%左右。

核心团队的实质上是一个持股平台。入驻的科研项目牵头人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着他的团队组成小公司,这些小公司随后再与园区、科研院组建城一家大公司。这个过程中,科研项目牵头人是需要自己掏钱入股的,而且5年内不得分红。

传统的做法是你有技术,政府给你搭建平台载体,技术成果转化成功了,那你就赚钱,如果失败了那你也没亏。但在我们这里不一样,对于你来说,是有利润成本的。”李佳说。

换言之,核心团队以项目合作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因为这种机制设计,其创新创业是具有利润成本的,这样的机制也将反过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积极性。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助理施晓霖介绍,该平台上以数字化工厂技术、智能化装备技术、可制造执行系统为三大研究方向,目前已集聚了国家“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海内外知名院校在内的30多名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成立刚满一年,已承接了2项国家级课题和多项省级课题,并成功孵化了两家企业。

对于我们来说,研发是第一要务,研究所的使命是帮助科研成果的进一步研发,推动科研成果从科技阶段走向到技术转化阶段。”施晓霖说,对于发展智能装备等产业而言,相比无锡、苏州等地,南京的产业基础不是特别出彩,但南京作为一座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其所确定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集聚效应,却是吸引力十足。

编辑: 潘智玲
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10年引进31个创新平台
    工研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智能制South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