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一院的“邹氏兄弟”:粤疆兄弟情“浇灌”南疆首家三甲

20.06.2014  14:20

      在喀什一院,流传着一个“邹氏兄弟”的佳话。
      原来,院长邹小广与副院长邹小明,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前者是祖籍广东揭阳的援疆二代,因为父亲的寄语,多次放弃前往东部工作的机会,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喀什;后者是广东医疗援疆队的队长,来喀后爱上了这片土地,自愿申请再留一年半,被誉为广东的“最美新疆人”。
      在喀什一院里,这两位正副院长被同事亲昵地称呼为“邹氏兄弟”,没有血肉之亲,感情却胜过亲兄弟。在同事眼中,正是这对“邹氏兄弟”对喀什同样的坚守,带领他们互相扶持,艰难守望,最终让喀什一院披荆斩棘,成为南疆首家三甲医院。
      “大哥”邹小广:
      “往东看”延揽人才创三甲
      “男儿志在边疆。”当年选择支疆的父亲的教导,成为了邹小广留守喀什的初心。在东部工作曾经对邹小广来说唾手可得,但却被他屡屡放弃。1988年,邹小广毕业不久,湖南邵阳一家医院想要挖他,被他拒绝。后来珠海一家医院请他过去做院长,也被他婉拒。
      2007年2月,当邹小广调到喀什一院时,这家医院“百废待兴”,人心不稳,综合实力在全疆排名15,地州中仅位列第7,医院的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受命于危难之际,初来乍到的邹小广在班子里年龄最小,但却喊出了惊人的目标:创三甲、争做地州医院第一。“说实话,当时医院上弥漫的大都是质疑的声音。
      邹小广的办法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前,喀什一院招聘人才往往局限于疆内,且多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主,人才结构比较单一,优秀人才相对较少,邹小广的思路是“往东看”,亲自前往湖南、湖北、甘肃等地延揽人才。
      “喀什虽然条件差一点、起步晚,但是事业的舞台大、前途光明。”就这样,对于每一位合适大学毕业生,邹小广都亲自做工作,既用待遇留人,也用前景留人。
      2009年,许多拟定招录的疆外人才出于安全考虑纷纷“毁约”,保证每年的人才引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那一年走了20%”,为了挽留人才,邹小广与每位毕业生家长进行多次电话交谈,甚至邀请家长来医院参观,打消家长的疑虑,“有些学生执意要走,我就说什么时候后悔了再回来。”诚意打动了学生的心,许多毕业生走了没多久就又赶了回来。
      “兄弟”邹小明:
      自愿申请再留一年半
      201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邹小明被选派参加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告别广州的车水马龙,与南疆的沙漠、冰山为伴,邹小明在喀什一待就是3年多。
      在邹小明刚到喀什两个月中,遇到的中晚期肺部高压患者比在广东10年遇到的都多。受制于医疗技术,喀什一院无法自主实施大型手术,大量患者不得不转到远在1500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治疗。
      做大型手术,需要各类医护人员的协作配合,最能体现医院的综合实力水平。邹小明分析认为,虽然上马大型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但可以全面、快速拉动各科室技术的成长,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邹小明先后两次邀请心内科、心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超声影像科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分析存在问题,讲解诊疗技术规范,组建配套技术力量。在第一批16名广东医生的指导下,各科室组建起大型手术团队。
      手术团队的建立使喀地一院找到了着力点。在神经外科,广东医生王清华带领团队成功开展颅内肿瘤切除术;在妇科,陈伟芳引进腹腔镜微创手术,短时间内使科室手术量提高了20%;而邹小明带领的团队,在2012年3月,成功为一名26岁的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先心病矫治手术,这是喀地一院历史上首例自主完成的心脏手术。
      2012年8月,当一年半的医疗援疆工作即将结束,邹小明却选择再留喀什一年半。“在广州,优秀医生多,多我一个也不多,但援疆医生的需求却很迫切,喀什是一片好天地,留下来大有可为。”此时,兼任喀什地区卫生局副局长的他全心投入到喀什地区结核病、艾滋病防控工作中,从 2013年6月到10月,邹小明和他的同事跑遍了喀什地区11县1市,亲自到一线调研、拿资料。
      3年的援疆,邹小明坦言,最让自己欣慰的是,在共同努力下,喀什一院成功晋级三甲,“我自己也收获了与小广院长和全院上下的兄妹情谊,这种情谊是一辈子的”。

 

      原文链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6/20/content_7318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