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

08.06.2016  15:59

  ■ 练海林

  6日,本报报道了兴宁全面推动“创新强市”战略,用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升级发展,助力“兴宁制造”变身“兴宁创造”竞争海内外市场,同时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福祉,硕果累累。

  科技创新,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听起来高大上,关联不大。但是一说到智能家居,手机遥控家里空调、电饭煲,一说起小汽车自动泊车、智能手环等等,市民无不津津乐道。科技改变生活,这是普通市民体会到的。而一个企业、一个区域则体会到,是科技带来企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是科技带来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国内不乏这样的典型:四川眉山把一棵小小的泡菜做到了年销售收入80亿元的大产业;合肥所产的一个电子芯片,被运用到高铁、汽车、工业、广电、医疗等诸多领域的显示终端设备中。

  人们对科技生活的追求,决定了一个企业或行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技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可以是一个坎,也可以是一个台阶。就像报道中提到的南丰电气、金诺通讯一样,不转型升级就只能“宣布倒闭”,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就永远只是一个修手机的,而不能成为行业领导者。梅州传统产业多,机电、五金、纺织、工艺、电气、食品、化工、建材等,这些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应对现今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不提高技术含量改善工艺提高效率质量,企业和产品同样将被淹没。

  随着科技强国号角的吹响,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开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创新企业集群,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强化科技服务内涵和完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借着国家这股东风,我市完全可以参照“兴宁模板”,一方面是“借脑”,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形成产学研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孵化”,全力推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领导干部挂点联系企业制度、专利工作挂点联系企业制度等,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增强孵化能力,狠抓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升块状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