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年代生人老广忆当年“开学第一日”
■越秀区某小学的小朋友进入校门之后开始开学典礼,家长们趴在校门外久久不肯离去。 新快报记者冯艳丹/摄
60后、70后、80后、90后画风各不同
作为多年来全国统一的开学日,光是9月1日这一日期便能勾起大多数人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实际上,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大抵上都与开学首日无关。不少人对于这一天的回忆,已被岁月稀释得所剩无几。新快报记者分别采访了60后、70后、80后、90后生人的广州市民,其关于小学第一天的回忆,都深深地烙上了所在时代的印记。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60后
用一家人半个月的肉票 换来军绿色入学“战袍”
1966年出生的吴女士,由于需要照顾弟弟,直到8岁那会才入读先烈东小学。
“我们那时候没有校服,我就一定要妈妈找一个军用书包、一双解放鞋和一个军用水壶。”吴女士说,在那个男神就是军人的时代里,军绿色是“最威水”的颜色,只有带着军绿色的东西入学,才能挺胸抬头。
由于是工人家庭,家里没有军服,也没有相关的日常用品,吴女士的母亲只能用肉票拜托好友换取。两张肉票,相当于一家人半个月的食肉量,就这样换回来了开学必备用品。
这样的“任性”开学,吴女士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妈妈跟我‘讲数’,弄回这些开学用品,我就要好好读书,拿一百分,我没有违约。”她得意地回忆。
开学第一天,吴女士穿上了母亲花心思亲手缝制的红色格仔衣,背着书包与水壶,穿着解放鞋,与邻居姐姐一起上学。“我们家在沙河新村那边,离学校不远,那时候父母要上班,不会送孩子去上学,第一天开学也不会。”吴女士与小伙伴们便沿着铁轨,慢慢走向小学生的生活。
关于人生中第一场小学开学典礼,吴女士早已忘记了校长的讲话内容,却仍清晰记得在台上唱《东方红》的高年级同学。“我当时就觉得上台表演好光荣,我以后也要去。”
吴女士告诉记者,语文课上也学拼音,但第一课并不是“aoe”,而是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一天老师就说,来学校学习最重要是争取当红小兵,不仅你自己光荣,全家都光荣。”
放学前,老师更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们第二天回校,从家里带回洗米水,用来喂学校操场旁的几头猪;还有带家里烧完柴的柴灰,用来给学校内的蓖麻树施肥,说树上结出的蓖麻子可以榨油。“当时自己真的好开心,觉得自己是热爱劳动的。”
70后
入学不讲升学压力
喜欢游泳
就挑了有泳池的学校
1978年出生的冯女士,7岁入读了洪德五巷小学。
由于早在9月1日前几个月便“开了学”,入读了学校组织的学前班,早已熟悉了校园环境与小学学习生活,关于入学的第一天,冯女士的印象并不深刻。
“我只记得学校里面有个游泳池,这个是周边学校都没有的。”冯女士回忆,当时入学的“规矩”与现在有所不同,虽然都是以“就近入学”为原则,但以前入学并非现在的“一户对一校”,而是“一对多”,可到家附近的多所学校面试,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双向选择。
“我报了两所学校,一所有足球场,一所有游泳池,最后都要了我,我喜欢游泳,就选了有泳池的洪德五巷。”冯女士回忆,那时候读书没这么“重成绩”,择校看中的仅是学校场地设施的好坏,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而不会像现在,看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培养学生的成绩。
一入学,便得知学校设有各种兴趣班,包括围棋、象棋、数学、画画、钩花。“我喜欢钩花,课室场地不够,几个选钩花的同学就到校长室里学习。”冯女士说,以前虽然学校场地不大、学生也不多,但胜在老师、校长够亲切。
80后
夹层越多的书包笔盒越高级
大家都在暗自“攀比”
1985年出生的周先生,7岁入读梅花村小学。
当时广州大部分家庭的物质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开学第一天小学生们也开始会比拼谁带的文具更好看。
由于那时候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需穿校服、“白饭鱼”,因此这种物质上的“较劲”只能体现在书包、水壶、文具盒,甚至还看用什么挂历来包。
“入学前,爸爸妈妈专门带我去区庄夜市买了一个8格的书包,上面印有变形金刚,要三四十块。”周先生回忆,开学第一天,他背着这个新书包,书包里装好已经包好的书、笔记本、笔盒,高兴地去学校。
一入班级课室,周先生就用最快的速度将班内的书包大体扫了一遍。“除了比图案,还要比款式,那时候大家都认为,格子和夹层越多的书包,便越高级。”周先生告诉记者,入学第一课是班会课,本不需要拿出笔盒与书本,但同学们都很有默契地将这两样摆在桌上,暗自比较。
周先生说,本以为自己的三层变形笔盒能“赢”,不料有个同学的笔盒是亲戚从美国带回来的,要一百多块钱,自己完全败下阵来。
90后
入学第一课学规矩齐刷刷统一姿势
等老师来上课
出生于1991年的叶女士,7岁时进入龙岗路小学读一年级。
“老师将我们带回班之后,先训练的是起立、坐好、趴下等行为规范。”叶女士告诉记者,比如课前准备的动作,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要双手叠好,左脸枕在双手上,头要统一侧向右边,告知我们一定要用这种姿势等着老师进来上课,“四年级以前,我们都真的这么等老师上每节课的。”
叶女士说,之所以对这一规矩课记忆犹新,一方面因为是第一课,另一方面则是觉得规矩太“变态”,幼儿园都没这些规矩。
近日,十余年未变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换脸,小豆丁入学不再先学“aoe”,而是“天地人”,引起热议。关于语文第一课,叶女士表示,当年广州大多数学校用的是沿海版教材,但在顺序上也是先“aoe”,再是课文。她说,第一篇课文到现在仍记得非常清楚,即是“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其余的全忘了。
虽然不能亲自开学了,还可以在朋友圈里“参演”呀
无论是何种开学方式,都不及朋友圈里的热闹。开学首日,不少人或吐槽拥堵的交通,或回忆青葱的岁月,或感慨孩子的成长,成为《开学》这一大片的参演者。
“你堵了吗?”这句话更是成为昨日不少上班族的“问候语”。开学首日遇上上班日,早高峰比平日更拥堵些。不少在路上被塞得动弹不得的朋友,纷纷拍下了长长的“车龙”,吐槽开学首日“被堵到没脾气”。
不少住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则感慨:“开学了,睡懒觉的好日子到头了。”一位家住小学旁的女士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天,学校的高音喇叭放着音乐与校长讲话,还有敲锣打鼓声,“从今天起正式地跟安静假期告别,往后还要每周一接受一次校长的思想教育”。
开学前夕,不少家长在朋友圈表示“普大喜奔”,感慨就快“解放”了。但一到昨早送娃时,又变得依依不舍。有的家长隔着校门拍下了娃入园的场景,发到朋友圈,表示“最远的距离是这一道铁门,最伤感的是娃离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