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导演张黎:历史绝不容许忘却

15.12.2014  00:25

  中新网太原12月14日电 (王燕君)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正在热播,开播至今,该剧以冷静的视角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一向擅于“宏大叙事”的张黎在该片中运用了细碎而真实的人性抗衡为主要表现手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惨案,可以宽恕。但历史绝不容许忘却,这也是我拍摄《四十九日祭》这部作品的态度”,14日,张黎在记者的邮件采访中称。

  《四十九日祭》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前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是由张嘉译、小宋佳、胡歌、黄志忠、张歆怡、黄品沅等主演的战争剧。

  张黎介绍,筹备该电视剧,最多的功课是做在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和整理上,这个题材容不得一丝松懈和怠慢。在查找和寻访的过程中,有一些事让我很感动,在南京当地,很多民间组织一直在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调查、取证和研究,尽管日本方面一直在试图否认真相,但他们从没有放弃。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题材,张黎在拍摄《四十九日祭》过程中面临过一些困难,“当我们不断地挖掘历史、接近历史的时候,心理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太多太多惨剧让人不忍直视,太多太多的牺牲和救赎让人感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谈起《四十九日祭》拍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戏,张黎称是的最后一场罪行清算的戏,“原本这场戏是没有的,后来经过我们的反复商议才决定加上。在那种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来的人也完全被毁了,他们的一生都将活在战争和死亡的阴影下,这种伤痛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

  张黎介绍,《四十九日祭》里的魏特琳女士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护下,上万妇孺难民得以幸存,在长期的繁重劳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终在美国的家中选择自杀。这样的事例很多,战争带来的创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据了解,《四十九日祭》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说起电视剧相比电影版的优势,张黎说,优势就是篇幅更长,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塑造人物、丰富人物关系。人物“”起来以后,事件的发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这有助于让整个故事显得更真实、合理、震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