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友堂:兄友弟恭 崇文重教

20.09.2014  13:28

  乐士敬贤,隆师教子。 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 为兄者宜爱其弟, 为弟者宜敬其兄。

  ●见习记者  李艳良

  “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这条记在彭氏族谱上近三百字的家训,成为丰顺县黄金镇松青村彭氏家族修身齐家的标尺,也使四友堂名噪一时。

  四友堂因何而来?据说彭氏10世仲实公定居松青村后,通过养鸭获得了“第一桶金”,而后勤耕细作,乃至富甲一方,松青彭氏更是出了秉谦、希圣、庆禄、袁庆“四大万富”。彭氏发展到了第22世,家族已有上百人,瓦房已不能满足全家的起居需求。秉谦公裔孙桂先兄弟四人便凑在一起商议,认为自己与其他兄弟、叔伯比更有实力盖房,应当在“住”这方面谦让。于是,四兄弟就在老祖屋右侧不远处盖起新房,还把老辈们从旧屋接过来一起住。他们的举动,得到乡邻赞许,新房也因此被称为“四友堂”,正门挂上了“棣鄂联辉”牌匾,寓意兄弟手足情深,共创辉煌。

  “乐士敬贤,隆师教子”是彭氏家族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一到四友堂,最先入目的是屋前西南方的三条石桅杆。“在清代,只有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才能在门前立杆。”彭氏28代族人彭引文告诉记者,四友堂以前还挂过“文魁”“贡元”的牌匾。走进门内,只见三进二横的布局中,最里边的正堂正上方悬挂着写有金黄色“四友堂”的牌匾。“这里原来还有一块‘同堂济美’的牌匾,但在土改时被拿下,文革时四友堂又再次被破坏。”彭引文指着一处挂钩说。虽然牌匾被毁,但彭氏崇尚的孔子和朱熹的忠、义、廉、节、孝、悌等内容的儒家思想和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却延续了下来,一直影响着其子孙后代。

  尽管条件艰苦,彭氏后人仍崇文重教。第27代的彭会国有两女一子,两个女儿都已大学毕业,现在在梅城教书。“当时很多村民都劝我,‘女孩何必读那么多书’。女儿也体谅家里的困难,主动提出放弃学业出外打工,但是我认为再穷也要读书,我们祖上的‘文种’不能断。” 彭会国说,为了供三个孩子读书,他除了种田外还编竹箩、种菜以增加收入。

  现在,彭氏已发展到了第30代,除部分族人乔迁海外外,在“四友堂”本土定居的裔孙已有三百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友堂走出了松青村第一个大学生,考上大学本科以上的有三十多人,如29岁就完成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彭少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