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金交会将于6月24日至26日举行!四大亮点抢先看

01.06.2022  09:00

大洋网讯 5月31日,记者获悉,第11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将于2022年6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数字经济新时代 岭南金融新活力”,计划参展单位约300家,举办多场系列论坛及品牌活动。

据悉,今年的金交会将呈现数字货币应用开启“广州模式”、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特色金融助力国家发展战略和金融文化激发“老城市新活力”四大亮点。

亮点一:数字货币应用开启“广州模式

第11届金交会是广州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开启数字经济新时代后的首届金交会,为助力营造广州数字人民币使用氛围,加快推动更多数字人民币便民应用场景落地,金交会组委会特别设置大会数字人民币主题氛围,专设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区,邀请各试点金融机构立足广州特色,协同市场主体,在金交会现场推出一批市民可广泛参与的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摊位、互动区和展示区,重点推动数字人民币在食、住、行、游、购、娱、医等7类重点民生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宣传普及数字人民币相关知识,展示数字人民币钱包、终端等硬件设备,积极营造数字人民币推广使用良好氛围。另外,还将举办内部研讨会,开展数字人民币领域相关课题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与广州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度融合运用。

亮点二: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产融对接一直是金交会的重点品牌活动,第11届金交会将继续举办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签署授信协议及合作意向书;举办政策宣讲会、项目路演推介会等活动,通过创新开发的精准配对小程序,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的对接和交易平台,引导企业、个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充分对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利用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金融资源更大程度地融入实体经济。

亮点三:特色金融助力国家发展战略

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第11届金交会将举办“新时代 新乡村 新征程”东西协作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本次论坛将通过广州和贵州毕节两地互动,广邀国内乡村振兴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企业,搭建政、媒、学、研、企对话交流公益性平台,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合力,探索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展区将全面展示碳金融业务、绿色金融产业链业务、绿色金融优秀案例、碳核查业务、绿色评级业务、绿色实体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研究成果、绿色金融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展区将整合及共享绿色金融发展创新举措,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新格局,助力达成“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亮点四:金融文化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第11届金交会将举办广东金融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见行见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广东金融业责任担当,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案例以便企利民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践行社会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征集,已得到了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广东基金业协会、广州市金融行业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进行了全行业发动。届时,将在大会现场开设广东金融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展示专区,进行案例展示与推广。

2022岭南金融文化大使选拔大赛是大会连续第三年举办的金融文化赛事,今年的大赛主题为“新征程 新使命 新担当”。大赛自4月1日启动以来,共收到55家单位共70份参赛作品,截至5月20日24时线上人气投票结束,共有近百万人次为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投票。作为大会金融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大赛将于6月26日举办决赛及颁奖仪式,评选最能展现新时代广东金融人卓绝风采的岭南金融文化大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文化”专题展区由岭南金融博物馆特别策划“融情于物——金融人·老物件”专题展,进一步宣传推广红色金融历史,提升岭南金融博物馆红色金融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活动旨在征集能够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岭南地区金融发展历程,有助于参观者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岭南文化自信的金融物件。以挖掘其背后记忆与内涵,进一步加强弘扬岭南红色金融文化,传承岭南红色金融精神,积极推广广州城市文化、展示城市活力。

岭南金融博物馆还计划在第11届金交会期间,推出首批岭南金融博物馆数字文创。数字文创是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博物馆特定藏品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收藏和使用,同步享有博物馆线下权益,是响应建设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号召的重要尝试,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让文物“”起来、让文化“”起来,契合互联网时代的生活习惯,更好传承弘扬金融历史文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