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受访者:“等很久了,生!”
■全面放开二孩,生还是不生?生有生的理由:兄弟姐妹的感情、日后分担赡养二老的压力……不生也有不生的原因:年龄身体条件、养儿费用和精力等。CFP图
全面放开二孩了,你会生育二孩吗?昨日,新快报就此问题对市民进行了生育意愿调查。1342名参与网络调查的市民中,有40%表示“等很久了,生!”而有34%的选择“不生了,一个就够了”。另有25%的市民表示“还没决定好”。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市民生育意愿比较强烈。当然,生有生的理由,不生也有不生的原因。新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70后、80后、90后三代人群代表,听听他们的心声。
70后:想生的已经不多了
“如果自己年轻几岁,可能会考虑再生一个,但现在就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家住越秀区中山一路的杨女士儿子已经9岁,42岁的她表示:“即便不太担心养育不起二孩,怎么照顾二孩,也令人头疼。”她说,感觉这个年纪再添一个小孩,负担确实过重,首先自己四十好几的人了,即便财力具备,但身体、精力确实耗不起了。
杨女士和老公都是70后,老公是工薪阶层,多年拼搏,职称较高,月薪近两万元;杨女士也是个小主管,家里房子、车子都不用再供款,生活不算太富裕,但也没太大压力。她说如果再生一个,边带孩子边上班的痛苦就得再经历一次,实在想想都怕。而且现在生,到自己60岁时,二孩才刚成年,自己却年老了,可能也会成为其负担。她内心非常犹豫,甚至是不想生的。年龄偏大、再生风险大、担心没人带等因素让她对二孩敢想不敢行动。
而今年39岁的李女士则表示,自己女儿8岁,已经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照顾,想给女儿一个伴,如果再生一个,第一个孩子照顾父母的压力就会小点,包括时间压力和精力压力。“更重要的是,老公呢,很疼女儿,但内心仍希望有儿子,如果可以,或许可以拼一下要个男孩。”
80后:顾虑很多但很向往
生于1985年的电力工程师张先生是80后的“中坚力量”,在生不生“二孩”的问题上,他考虑过很多,直至最近才决定着手准备。大学毕业后,张先生成为了一家国企的员工,收入虽然不算丰厚,但也顺利成家立业。三年前,可爱的女儿降生,成为了家里的“小公主”。不过,再要一个孩子的心愿同时埋在他心里。其实,张先生夫妇符合“单独二孩”规定,早就可以再育一孩,可是他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妻子在民营企业上班,工作繁忙,事业可能受生育影响;父母全力支持自己付首付购置房屋,积蓄已经不多,需为他们的养老考虑;房子还在供贷款,占每月收入的一大半;女儿上幼儿园了,课内课外都要开支……直到最近,身边有“二孩”的朋友开始增多,他也决定着手“造人”。亲戚跟他开玩笑说:“养得起吗?”他笑着回应:“再努力一把!”
家庭条件甚至比张先生还要优渥一点的80后谢女士则告诉记者,不愿意给自己太大压力,更倾向在现有条件下把儿子培养好。“但未来条件更成熟一些可能会考虑吧。”她补充道。
90后:孩子的事以后再说
1991年出生的小陈是首批进入婚育年龄的90后。由于上学早,他23岁便拿到硕士学位,目前已留在广州工作了一年多。今年,他调整了发展方向,辞掉工作回到校园,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没想到,这位正全身心为前途拼搏的90后,还没结婚的打算,却对生孩子有明确的计划。他说:“我初中开始懂事的时候就说过,长大了我要生两个孩子。”原来,小陈是家里的“超生儿”,当年父母为了生育他,还丢了工作。但也因此,他和姐姐体会到姐弟间的感情。“非独的童年快乐是独生子女体会不到的”。他深有感触。
至于生活压力,小陈虽有担心但没有回避。他回忆自己出生成长的90年代,家庭条件和物质资源比起现在都更加匮乏,但那时的父母倒不会担心抚养的负担。小陈盘算,如果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生儿育女压力太大,他会考虑回到二线城市生活。担不担心儿女竞争力?小陈认为,等孩子长大了,或许社会意识都已经变化,现在没有必要太过忧虑。
不过,更多的90后还没有把“二孩”放入自己的人生计划。刚在事业单位谋得一份文职的王小姐告诉记者,事业刚刚起步,交友学习成家置业还有漫漫长路,孩子的事情“以后再说”。
相关
廖新波:
新政策是否奏效,
关键看80后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连发几条微信感慨这一喜讯。其中,他特别提到“新政策是否奏效,关键看80后”。
廖新波以一张“421”家庭结构的漫画为由头,发表看法,他说,在一个超级老龄化、人口崩溃的国家里,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苦逼,连孩子都不会开心。试想想,两个“421”家庭合在一起,如果女方生孩子,那就是一个男人养活12个老人外加老婆和孩子,他的压力翻一番,还敢再生孩子吗?还敢要二孩吗?未来的孩子更孤独、更孤单、更没有未来。而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廖新波同时指出,政策放开之后,新的忧虑又来了:我还能生吗?我要生吗?我估计“能生”、“要生”的不会太多,人口紧张和因人口带来的问题只会稍有缓解。80后是关键人群!而80后奉父辈、爷辈之命而生的估计占1/3。
他还表示,对于养孩子而言,一对没有额外经济来源的夫妇确实负担很重、压力很大。现在是放开,接着的是考虑“鼓励”、“奖励”,不再啃老。从生好孩子养好孩子开始,才能老有所养。因此,生孩、养老不是家庭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黎楚君 通讯员 穗卫计委宣 易灵敏 温志勤 朱颖贤 张灿城 谢海庚 黄贤君 白恬 王萍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