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就是思考未来

30.08.2015  14:11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马佐尔的《谁将主宰世界: 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权力》(胡晓姣、秦雅云、唐萌译,中信出版社)以边沁和“国际”开篇,探讨近两百年以来国际主义思潮的衍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各方力量的博弈过程。

□赵青新

  早在1789年,英国哲学家边沁就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概念,这个词很快成了常用词汇,如今它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马佐尔的《谁将主宰世界: 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权力》(胡晓姣、秦雅云、唐萌译,中信出版社)以边沁和“国际”开篇,探讨近两百年以来国际主义思潮的衍变,以及与此相关的各方力量的博弈过程。《谁将主宰世界》这一书名,本以为是趋势预测书籍,但看其英文原书名“Governing the World : The History of an Idea”,原来却是历史学著作。中文译名虽然让我小误会,倒也是一种历史观的委婉表达。影响未来的变量很多,我们需要预测未来,还是塑造未来?不妨回望历史,从中洞悉世界运转的暗规则。

  2012年奥巴马连任,新闻舆论说“不利于中美贸易”。保护主义时不时就抬头,但真的发展到闭关锁国、甚至背向而驰,那是难以想象的。世界各国现在已经习惯于通过各种国际组织来解决纷争。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最成功的国际组织之一,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WTO的重要性。WTO这样的国际组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无须多言,它们的建立和完善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它们甚至显得很尴尬,沦落为大国指挥棒下的工具,夹缝里的牵线木偶。研究国际组织的发展历史,无疑是近现代世界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神圣同盟、共产国际、海牙国际法庭等,都曾遭遇过这种尴尬。1899年,《海牙公约》明确禁止空投炸弹,但只对公约签署国适用。这说明,在欧洲内部,文明意味着和平,而在欧洲之外,文明却意味着暴力。回顾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文明理所当然地认为强国应当为其他“落后”的种族指明发展方向,而全然不顾及“被保护”民族的意愿。马佐尔的论述全面周密,充满了真知灼见,引领读者辨析地看待问题。比如,马佐尔既剖析了国际联盟在政治上的失败,同时也提醒读者关注国际联盟的持续影响,尤其是国际联盟通过专业技术为民主和社会转型打下了基础。本书第一部分“国际主义时代”,有一节标题“大英帝国就是国际联盟”;第二部分“以美国的方式主宰世界”,这200年时间,欧洲和美国相继处于世界领导者地位,帝国夕照、二次大战、美苏争霸、东西冷战……本书梳理了国际组织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争端中的角色地位,挖掘了霸权主义深刻的历史根源,为我们当下审视全球化并思考未来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在马佐尔谈及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国家主权。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宣告“无距离”的出现以及“远距离的可能性之终止”。地理学家戴维·哈维也描绘了“某些过程,这些过程促使时空的客观性质发生革命性巨变,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改变——有时以相当极端的方式——呈现世界的方式”。国家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无论国家在“去国界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有多远,主权国家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始终是一条基本原则。国际联盟的失败是前车之鉴,而当今如欧盟、WTO、联合国都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各国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全球化的推进是必然趋势,国家不再像以往那样一贯地强调自身利益,而是更倾向于成为一系列复杂的地域和超地域合作与竞争的组成部分。国家要进行相应的职能调整。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移民条例、贸易关税,以及越来越多的其他权利问题,逐渐转化成了超越国界的问题。因此,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再仅仅是“以国家内部为重”,国际合作越来越强调双赢或者多边共赢。

  《谁将主宰世界》不仅是历史的总结,更是一部睿智的前瞻性著作,无愧于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政治类图书等赞誉。以历史为镜像,照映的是世界的未来。几个大国掌控的国际秩序已经终结,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体系正在形成,中国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