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拔“穷根”

31.01.2015  18:10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一年来,通过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各地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着力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通过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甘肃、安徽、内蒙古等地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了帮扶到户,措施到人,探索出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扶贫之路。

  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方荣军在清除自家光伏发电板上的灰尘。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甘肃陇南:“触电”经历改变农户致富观

  “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商品卖成品牌。”这句话并非出自哪本管理学教材,而是甘肃陇南市成县索池乡农民曹革放的口中。

  曹革放所在的甘肃陇南成县,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核桃产量位居全国所有县区第二位。但是对于47岁的曹革放来说,遍布山野的核桃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长期以来,从树上摘下来拿到集市上销售或等人来收购,是他一直进行着的生产经营模式,而一年多的“触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

  “线下客商收购核桃一斤只卖6元,而网上一斤能卖24元,过去一年我通过淘宝网店卖掉了将近1吨核桃,多赚了3万元。”曹革放说。

  作为陇南市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县区,2014年,成县通过电商共卖掉约5000吨核桃干果,占全县核桃总交易量的五分之一,线上交易额突破1.6亿元。

  不仅在成县,如今在陇南,从基层干部到普通农户,洋溢着浓厚的电商氛围。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贫困农民开始通过网络翻越万水千山,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寻找信息化时代的脱贫致富之路。

  “现在全市已有网店5900多家,2014年网上农产品销售收入达7.8亿元。”短短一年多时间,陇南电商的蓬勃发展,超出了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的意料。

  “高速公路可能通不到西部的每一个山村,但信息高速路可以到达,电商扶贫的模式也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赶上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列车。”谈到未来发展,张旭晨说。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