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桃李】唐本忠:在发光领域中闪光

11.11.2014  19:23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他有着熠熠闪光的研究成果,他是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发现人,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家开拓和引领的一个新研究领域”。他就是唐本忠,一个从华园里走出的学者。30年来,他带着华园赋予他的踏实肯干和拼搏进取,一路攀登科学的高峰。
  韶华不曾淡却的是他对母校的情怀,时光不曾斑驳的是他对华园的记忆。对于唐本忠来说,华工的谆谆教导、华园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一路成长的伴随,是他此生宝贵的财富。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的希望,570万名考生涌进考场,一批批学子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这个国家的命运,这其中也包括了唐本忠。他肩负着自己的理想和家人的期望,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系,从此也与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谈到因何选择华工,如何选择就读的专业,唐本忠说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信息,报考学校与专业都比较盲目,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就是冥冥之中与华工注定的缘分。四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唐本忠返回母校时接受记者采访 

  在广州读大学时,生活也是清苦的,据唐本忠回忆,当年物质生活艰苦,一盘青菜3分钱,很多人还吃不起。苦中有乐的大学生涯,让唐本忠一直津津乐道。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大学四年里唐本忠很少回家。“暑假基本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里的书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书不用自己花钱去买……”那段日子里,唐本忠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觉得非常幸福。
  在他看来,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时间。那时候看一场电影都是非常奢侈的事,偶尔去看看倍觉轻松享受。当年不少同学为了在学校熄灯后仍“挑灯夜读”,这当中也少不了刻苦学习的唐本忠,他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当年如何跟同宿舍的同学分工合作、到图书馆看书自习的故事。当年的苦事、囧事现在讲起来都是趣事,那是因为母校给予唐本忠的都是青春的、向上的记忆。
  追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已是功成名就的唐本忠总有着忆苦思甜的欣慰。在华工,他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情与爱情,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年轻时的生活、学习历炼,让唐本忠对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有着更深的认识:养成良好品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坚定目标,最终才能做出学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四年打下的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为他人生后来的腾飞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峰高千仞,停不下攀登的脚步
  1982年,唐本忠以优异成绩取得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学士学位,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费留学生,被教育部选送到日本京都大学攻读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繁忙的学业、祖国的重托,让唐本忠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念头,一心苦读。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将启程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之际,74岁的父亲却与世长辞了。为了不让弟弟回国奔丧耽误行程,几个哥哥商量后,决定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唐本忠对此一直深感遗憾。

 
  唐本忠及其科研团队
  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唐本忠同时被聘为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4年,唐本忠赴香港科技大学执教。2008年,他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并被国内外多所著名高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唐本忠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2009年年底,唐本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主要应用在光电方面。唐本忠还把这种发光原理应用到生物检测方面。要做生物检测,先决条件是水溶性,因為组成我們身体的主要成分就是水。他的发光有机物本身放在水中不会发光,但只要在水溶液中碰上生物分子 (如蛋白质、脂肪、糖分等) 就会立刻发光,因此是一种很敏感的“点亮性”传感器。这个发明其实就是生物探针,可以应用于医学和研究方面。
  最近,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改进的抗癌药物,可以同时靶定肿瘤部位并显示它是否在起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刊物《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癌症药物可以被改造成特异性地靶定肿瘤部位,以帮助个性化的癌症治疗。虽然很容易确定药物是否被传递到正确的位置,但是很难监测它们是否治疗成功。而这种抗癌药物就是唐本忠院士与另外一位科学家合作开发的,这种药物具有一种内置机制,能表明其是否起作用。
  对于科学高峰的攀登,唐本忠从来都停不下脚步。2014年8月31日,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134名科学家入选,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入选材料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这一消息让母校的师生又一阵欣喜。此外,唐本忠院士还入选化学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他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让唐本忠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海到天边天作岸,人到山顶我为峰。作为科学家,唐本忠对攀登科学这座高峰也许没有这样的豪迈之语,但是却有着默默拼搏的坚韧之举。

  志高千丈,仍需努力助功成
  谈及自己的成功,唐本忠谦和地说:“这得益于在大学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回首往事,对成功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像我们这些从乡下出来的孩子,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肯努力。”唐本忠认为,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有潜质的人有很多,但最终能不能成功,根本因素还是在于自己是否努力,并在机遇来临时,能否牢牢抓住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不管你出生如何,只要你肯努力,善于学习,抓住目标,就一定能成功。
  唐本忠说,重视基础知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宽广的基础,事业很难走远。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后劲十足。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作为青年一代,就更应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打牢基础。在做到主动学习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多问,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做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从小锻炼自己不断用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每回到母校,唐本忠都感慨于学校巨大的变化,学校的整体格局虽然尚未变化,但已是旧貌换新颜,周围的农田已经变成高楼大厦。当然,更让唐本忠感手其中的是母校那一如既往的温暖怀抱

 
唐本忠在母校做演讲 
,想起来当年的师生情谊倍觉幸福温暖。
  唐本忠说,1977级、1978级同学遇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国家当时需要大量人才,加上个人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一番作为。“当年上山下乡‘修地球’的时候,从未想到以后会做科研。”所以唐本忠说,“成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志,而且要立大志。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烙印在唐本忠内心的华工精神,给了他智力的支持,带来奋进的力量,激励着他科学研究的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丰硕和闪光的成果。唐本忠始终铭记着“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词就像天上闪烁的星星,为他在奋斗的路上指引方向、照亮前程。相信在华工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华工学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