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记者眼】这个暑假,我们上山下乡

03.09.2014  13:50


  【编者按】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今年暑假,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延迟回家,奔赴条件艰苦的贫困山村、乡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福建和广东等省份,支教、讲座、调研……他们紧密结合所学,服务当地民众,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是一群有理想,能吃苦,会干事的新一代大学生。

 

 

  山高路远坑深,这是去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和广东支教点的共同特点。云南云县是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去的最远的地方之一,云县人豪迈地说,云县分水岭上的一滴水,向南奔向印度洋,向北则流向太平洋。为此话作注解的是沿途连绵的大山,以及蔓延曲折的山路。走走停停的火车,摇摇摆摆的大巴,让同学们去时花费了36个小时,而归程耗费了近50个小时。
  路程较近的广东,条件也未必好。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群联村位于粤北山区,是华南理工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定点帮扶的贫困村。驻村干部梁劲说,“这里买菜需要沿山路走约15公里,晚上睡觉只能打地铺,下雨屋顶还会漏水。
  另外一支赴和平县石村梁麟炳小学支教的团队,从广州坐车出发,从高速到省道,再从省道到县道,然后又从县道走上了弯曲起伏的乡路,历时近6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真的没想到,广东还有这样的地方”,面对群山中一处破落的山村,一位来自外省的志愿者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无论到哪里,孩子们的欢迎总给了大家别样的感动。在石村梁麟炳小学,一大早好些孩子就已经站在学校门口了。几位文静的小女生从书包里掏出了早已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并腼腆地说道:“欢迎哥哥姐姐”。在海南居丁小学,收到同学赠送的明信片,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适应总需要一个过程。云南的气温凉爽宜人,高原上的紫外线却格外厉害。从酷热的广州来到云县,同学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天然大空调,一下子失去警惕之心。同学们在阳光下接待着每一位学生与家长,停下来的不经意发现,原来已经暗暗给自己穿上了一件隐形的短袖。看,同学们白白嫩嫩的脖子经过短短两小时的太阳烘烤,已经拥有了抹不去的分界线。
  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电力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规定队员在调研时一律不准打伞遮阳,很多队员都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红。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抢着要出去调研。一位村民跟队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到田里去,才能真正知道农民在想什么。
  在吃饭方面,广西的同学们需要步行一公里路程,前往乡政府驻地的食堂。而在云南,为了适应广州的客人,掌勺师傅决定用“微辣”款待同学们。看到菜里的繁星点点,不能吃辣的同学傻眼了——文化的差异,此时就体现在对词语的定义上。

 

 

  在同学们前去的许多地方,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支撑家庭。那里的孩子,身边除了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外就是老人,很少能接触到年轻人,缺少了一种活力、朝气的氛围,也因为这样的氛围,孩子们的世界很小,他们中有许多将来读完初中便在家务农,或者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外出打工。
  对于服务的意义,云南云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谢昭群同学认为:“或许短短10天的支教活动,我们无法对当地的教育情况作出什么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把志愿者的活力与朝气带给孩子们,同时引导他们努力读书,以接触更大的世界,为他们创造一些想象,一些可能改变孩子们未来的想象。

 

 

  同学们精心备课,设计了数字王国、聆听世界的声音、大山外的世界、史海拾贝、物理手中玩、探索世界等多门课程,旨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除了各类知识性课程,还有手工、绘画、魔术、体育等趣味性课程。绘画课上,小学生为支教老师画像,老师们也乐滋滋地捧起自己有生以来第一幅画像。

 

 

  在手工课上,老师手把手教会每位学生折一朵花,并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花献给父母。

 

 

  “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23个同学不仅要负责学习,还要做155个低年级小学生的‘全职保姆’。”云县带队老师陈强说,这些小孩来自全县,之前互不相识,年龄参差不齐,会为小事打架,会偷偷逃离学校,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些起初不免让大学生们手忙脚乱,他们不仅要编排10天的学习计划,还要在宿舍“陪睡”以维持秩序,安排人员巡夜以防“逃离”。
  “来到学校之后,我们才发现前期的备课反而不算什么,组织155个小孩子的衣、食、住、行、学是个复杂的工程。”电力学院穆文飙同学说,这些新鲜出炉的老师尝试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使之学会融入集体,与同学融洽相处,不打扰同学休息。由于前期工作经验不足,在长途的旅程之后,紧接着又负责守夜,积劳成疾,一下子病倒了两个。
  这样的手忙脚乱大约经历一天,经过分班编组,合理安排,一切渐渐步入正轨。游园会、体育课、外出参观,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云县当地频发泥石流,教学点已经发生过一次变动。安全的弦大家都绷得很紧,学校负责老师一日三通电话,带队老师也不停地“碎碎念”。当同学们转变身份成为老师,这种压力立刻就感受到了。看到男学生只能用冰凉的自来水洗澡,莫露佳同学担心地说说:“我看着有点心疼与担心,生怕他们感冒生病。
  在队员们为孩子们担心的时候,带队老师也在为队员操心。来自广州,冲凉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忙碌了一整天,整顿好所有的学生,拖着疲惫的身体洗完澡后,大门已经上锁。进不了宿舍怎么办呢?这长腿美眉只好变身为女汉子,翻墙而入——这应该是她的第一次。队员们视此为一生难忘的经历,带队老师视此为不可饶恕的安全隐患,立刻就和相关部门交涉。

 

 

 

  除了支教,同学们还以其他形式服务地方。周雨同学作为唯一一个博士研究生,受到了云县的热烈欢迎。为进一步认识地方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云县政府邀请周雨作了题为《独立第三方评价政府整体绩效“广东试验”六年审视》的报告,云县法院和检察院也邀请周雨作学术交流。挂职干部李华兵说:“这是云县历史上第一个博士讲座,全县干部的反响很好,认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为老师,我也与有荣焉。

 

  马堤乡民族小学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由于暑假学生离校,一向热闹的校园安静了下来。来自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绘画等不同的专业的同学,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设计专业的特长来提升马堤乡民族小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参加此项活动的黄诗瑀说:“这次行动不只是磨练意志、传播文化知识,它还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使我能够开始为社会做一些帮助,使我的思考立足于实际。孩子们每分每秒都在成长,而我们更需要抓紧每分每秒钻研和学习。

 

 

  在河源群联村,同学们直接下田,帮助村民收稻谷,体验收获的喜悦和辛劳。时间一长,手被稻叶割得又疼又痒,这也让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感受。

 

 

  调研需要耐心地潜入基层。在广东开平的一个麻风村里,同学们为老人煮上一碗冰糖雪梨水,分批带着调研问卷找老人家进行家访,热情好客的孙伯给他们讲述着年轻时在香港闯荡的故事。在随后举行的游园会上,村民们像小孩子般玩得不亦乐乎,为与世隔绝的村庄带来了年轻的活力。

 

 

 

  相见时难别亦难,文艺汇演的欢快气氛也挡不住离别的伤悲,学生和老师相拥而泣,依依不舍。在短暂的日子里,服务队队员用智慧和爱心,战胜许多未知的困难,与学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自身的素质也在服务中得到全面提升。 

  记者手记:
  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笔者也随三下乡服务队奔赴云南和广西。三下乡活动对很多学生来讲,是第一次真正地把脚步迈向社会,认真地观察这个社会。出发之前,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域想象,但结果是,西部未必处处落后,东部也未必处处发达,随着观察的深入,固有的刻板印象随时会面临更新。三下乡让我们跳出了固有的认识世界的模式,不再依赖纸面作业,不再依靠凭空想象,靠眼、靠手、靠脑、靠同伴、考实践……
  与想象有差距,怎么办?不怨天,不尤人,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调整心态,用好这个长见识、受教育、了解国情民情的机会,为当地带来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和新的变化。在云县,笔者亲眼目睹同学们从忙乱走向从容、从稚嫩走向成熟,也看到了当地孩子们迸发出对外部世界的憧憬、对新的知识的渴望,而学校也在背负着风险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实践育人。衷心祝愿三下乡能办得更好,能覆盖更多地同学!

 

华园记者眼》第35期团队
文      字:祝和平、卢庆雷、周玉、莫露佳、雷鸣
图      片:卢庆雷、祝和平、陈强、云南云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美      工:许颖 祝和平 卢庆雷
协作单位:校团委 电力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生物学院 设计学院
编      审:孙宏志
总 策 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