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变幻的在场印记(图)

13.07.2014  16:42

周 强

  可以说,周闻道的《国企变法录》,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通过文字还原,既深刻呈现过去,又观照当下,启示未来,是一次难得的在场书写。

  中国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变革的必然步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拉开了帷幕,至今仍然处在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而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改革,掀起了一次高潮。其时,市场体制日趋成熟,老国企与新体制的矛盾已经水火不容,积弊重重的国企已经无路可走,此前尝试过的各种改良办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减税让利、厂长负责制、全员劳动合同制、清理“三角债”,甚至合并、分立、剥离、转让、兼并等,也无法让它再苟延残喘,而到了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不脱胎换骨只有一条死路的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国企改革,被称之为“攻坚破难”。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解决国企职工身份问题,曾经成为改革的最大难点,最终仍以“提前退休”或“离岗待退”、“买断工龄”、“身份赎买”、“产权换身份”等举措有效解决。事到如今,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国企改革,要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对市场导向作出灵活反应的市场主体,只有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离,有充分自主权,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而不通过所有制的改革,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现代企业,除此以外,其它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无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艰难曲折,又旷日持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拉开国企改革帷幕,到如今,已整整30年,工业和商业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但被政策性保护下来的基础资源性或“关系国家安全”行业的改革,几乎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更深层次的改革更是没有止境。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保护”只能产生惰性,“垄断”则是腐败的温床,铁路、石油、电力行业的问题,足以说明一切。因此,拿周闻道的话说,大规模的国企改革可能是一个过去的话题,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往事并不如烟,纠结就在当前”。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也是《国企变法录》出版的现实意义。当然,书中关于改革的深度书写,意义远不仅于此。

  这要从周闻道的特殊身份和写作视角说起。

  笔者与周闻道有28年交道,相互有较深的了解。他集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作家,国企改革的亲历者、研究者和操作者于一身;他在县级政府工作11年,市级政府工业综合主管部门工作24年,其中,担任地级市经贸委主任8年、发改委主任6年、外经贸副主任2年、外派香港从事政府窗口并任国际贸易公司经理2年;他长期担任香港《信报》财经专栏作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企改革,许多观点被海内外知名媒体大量转载;他不仅经历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全过程,而且对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深入的研究,还实际主导操作了大量市区县国企改制工作。作为作家,他出版了十多部文学专著,创立了汉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其核心的文学主张,是强调作家介入现实,关注当下,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关切。这种多重身份、多重视角、深入认知和强烈的时代关怀意识,体现在《国企变法录》中,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文本意义。这是该书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的深刻原因。

  中国的国企改革,无疑是世界范围内一场史无前例的最浩大、最复杂、最艰难的伟大变革。周闻道所工作的四川省眉山市,于1997年从原乐山市分立设眉山地区,是国家10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周闻道任市经贸委员期间,正赶上国企改革大潮。周闻道是艰难的,此时国企改革已触动根本,制度设计看起来很美,但是这也是从根本上撼动曾经养尊处优的国企职工的利益,矛盾异常尖锐,阻力十分巨大,有时甚至演变成流血冲突,作为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的主要官员,身处改革前沿,必须殚精竭虑寻找突破口,还必须直面各种矛盾,甚至是身体冲突,可以说是一日不得安宁。周闻道也是幸运的,时代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既然别无选择,就只能做弄潮的勇者,也成全了一位在场主义作家的人生大梦。眉山国企改革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胜利者;他没有辜负时代的重托,将一个个积重难返的国企,推向了发展的新征程。

  了解当年这场中国国企改革的人们应该还记得,改革一旦触及所有制,必然会牵动我们社会的敏感神经,牵出制度设计层的纠结。其它领域的改革,不管结果如何,似乎总还能够找到避开所有制问题的方式,而国企作为最直接的市场主体,无法绕过这道坎。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发过一个文件《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文件针对当时国企改革普遍采取资产出让的现象,强调改革不能“一买了之”,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有意叫停的文件中,主要内容却是规范国企出售行为,规定了诸如审核权限,债权处理,出售程序等等,反而是为国企出售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法。中央也提出了激进的优化资本结构政策,中央财政为国企埋单,核销国企拖欠银行的债务,为国企资产出售打开了大门。周闻道凭借自己多年从政经历所养成的对政策的敏锐把握能力,胸有成竹地踏上了自己的风雨征程。

  十多年过去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走得很快,那一段风云际会的国企改革史,似乎恍如隔世。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现实也不可逃避,特别是在一个人的经历中,曾经沧海终将沉淀,成为生命的财富。财富的保存不仅靠记忆,更靠文字。周闻道是一个热爱文字,勤于写作的人,那一段经历遂成了他的写作资源,他回忆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和奋斗,其情其景,生动地映现出步履艰难的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负重前行的阵痛和纠结。周闻道将他所经手的一个地方的国企改革,置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上,为他的这一段经历构建了一个叙事框架,落笔,又在一个国企改革的个案中。因此,《国企变法录》虽然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但它有一种宏观视野,是时代的印记。

  周闻道的叙事从赴俄罗斯考察起笔,用《三套车:一个体制的挽歌》开篇,廓清了他对国企改革的深刻认识。在“苏东剧变”前,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改革都失败了,匈牙利的改革就侧重在运行机制上面,所有制的改革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果未能成功;南斯拉夫最早否定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社会主义”,虽然改革了所有制,但“社会所有制的企业”仍然不能构成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前苏联的改革来得最彻底也最痛彻,用一个国家的解体终结来扫除了制度的障碍。周闻道的回忆从这里开端,可以看出他面对自己即将投入的改革事业,思想上已经酝酿出了为之奋斗的路径和方向。

  《国企变法录》采取了完全个人化的视角。写作上的视角,首先是一种观察角度。周闻道作为他所在的地方国企改革的操盘手,直接参与了改革的全过程,从方案的制定到每一步实施,台前幕后都少不了他的作为,这为他的观察提供了便捷条件,当回首往事,他自然采取了从国企改革的内部来审视这一场改革,来回味这一段人生经历,这样的视角能够展现出现象背面那些少为人知的改革细节。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政府层面上说,政府各部门或是对改革的理解存在差异,或是利益分割上存在分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再看被改革者的一方,情况更为复杂,这里面有作为国企管理层的群体和产业工人群体,不同的人群对改革有不同的期望,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纷繁复杂,思想和感情上都是千差万别的裂变,他们有痛楚,也有用自己的方式所进行的对抗。周闻道从改革的内部观察这场改革,能够将其中各种利益盘根错节,交织纠缠和一场又一场的较量和盘托出,较为生动地记录了改革的复杂与艰难,这是那些从外部视角观察和叙写这场改革的文学作品难以做到的。

  写作上的视角也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从《国企变法录》中,可以读得出来,周闻道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员,他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自己肩负的改革工作,他进行了悉心研究和潜心思考,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入的思索和正确的认识,这形成了他的态度和立场,他的改革实践,也就带上了他个人的铭印,在文章中处处都流露出他的个性。在写作上,他虽然是从内部在观察这场改革,展现改革的过程,但他的立意并不是要呈现改革的全貌,而是要表现自己在改革中所体验到的人生价值。国企改革是当时的时代大潮,势不可挡,但是每一场改革都得靠人来推动。作为改革的弄潮儿,周闻道躬身于改革实践的深处,他的决策,他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处理,他在矛盾与冲突的漩涡中所经历的奋斗,所有这些经历,也成了他自我实现的方式,不仅是他从政生涯所收获的成绩,也是他生命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国企改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但是对于周闻道而言,它将永远留在自己的生命里。时过境迁,当回首起那些年所经历的改革风雨,他看到了人生的彩虹。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一个人在回顾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路时,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果,所体验到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周闻道的话语方式和叙述姿态让人眼前一亮。以前许多熟悉国企改革这样宏大叙事的书,大都是站在宏观角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微观事例不过是宏大叙事的佐证。这样的话语方式,再贴近,也让人有一种距离感。周闻道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微观叙事为基点,紧接地气,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个案中,映照上层的宏观背景,宏观背景与微观案例无缝对接,彰显了巨大的叙事力量。这种平等的叙述姿态,让这本书具有了某种优秀纪录片的风格。在这里我们会感受到,场景是有思想的,细节是有力量的,书写的意义在于呈现,既不是“揭示”,也不是“为了”,让叙事本身说话。在这点上,周闻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返回历史现场的共振点。我们都是以个人的方式回到历史,我们最终也是以个人的方式面对现实。这一个往回看的过程,不是模糊的背影,而是一连串清晰的画面。这些画面,会让我们以某种形式重返现实,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质疑。

  个人化的视角也是一种主观视角,观察和理解都带着极强的主观性,主观与客观融通一致,往往能够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使文章生动而感人。但是,如果在行文中出现掌握失控,一旦出现视角僭越,就容易造成唯个人意志独尊的现象,给文章印上个人英雄主义的色素。尽管在个人回忆录中,有些个人主义倾向,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人在对待自己一段倾注了心血,难以割舍的人生经历时,出现放大效应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只是如果行文时失去觉察和掌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中的共鸣。

  书名:《国企变法录

  作者:周闻道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定价:35.00 元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纪实散文集。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以及多年调研处理的国企改革真实案例为主线,通过非虚构散文写作重回历史现场和还原历史个性细节,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以及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挣扎、痛苦、揪心的历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国企改革议题,本书在此政策背景下出版,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国企改革,一曲国家经济命运交响乐,写的是经济,说的是时代。

  周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