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走向:“混改”不能“浑改”

28.03.2015  14:32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企改革议题以来,截至目前,中央层面的改革方案尚未出台。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数位中外政商学界人士在“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再发力”分论坛上,对国企改革走向进行了激烈交锋。

  部分专家认为,既得利益的藩篱不打破,“混改”便无法实施,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包括国企在内的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变调”?

  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表述已从“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为“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词之差引发社会热议,甚至有人猜测:国企“混改”是不是已经停了下来?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缺乏共识,存在很大争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博鳌指出。

  “混改”并非一个新概念,为何现在推进受阻?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回顾,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实际就是一个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过去已经达成的共识如今又发生“变调”,原因在于“这十几年来,国企改革不仅没有推进,某些方面反而出现倒退”。

  “国退民进”还是退出竞争性领域?

  邵秉仁认为,当前谈混合所有制不是研究如何搞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搞的问题,敢不敢触动现在既得利益者藩篱的问题。“垄断不打破,国企改革不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没法搞。

  俄国前政府第一副总理兼财务部长阿纳托利·丘拜斯认为,“国企越少,国家控股的资产越少,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效率就越高”,“产权不清晰,是严重降低国企效率的最根本的原因”。

  暂且不论国企效率较低的论断是否成立,就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来看,国企改革棋局的第一颗子应该落在何处?

  刘世锦认为,国企改革首要的措施是打破行政性垄断。他认为,我国一些基础产业领域,比如能源、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有明显的行政性垄断的领域,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只能我干,不能别人干”的格局,国有企业甚至应该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打造充分竞争的环境。

  国企改革究竟是应该实现“国退民进”还是“退出竞争性领域”?来自新加坡淡马锡的高级董事总经理吴亦兵分享淡马锡经验认为,淡马锡作为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一家全市场运作的投资公司,不仅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在产业选择上,并不限定投资领域,而是根据资本回报率进行增持或减持。

  国企改革应正本清源扫除认知障碍

  “中国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回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有关论述。”刘世锦在“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再发力”分论坛上说。

  刘世锦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国企“混改”既不是消耗存量,变卖所谓的低效国有资产,使之“私有化”,也不是借“混改”之名“招商引资”,继续扩大国有资产的体量,而是通过改革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释放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但在当前的“混改”过程中,民营资本似乎兴趣不大。刘世锦和邵秉仁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改变。

  “你以庞大的、绝对控股的资本,让民营给你补充你的资金,他说的又不算,治理结构还是国有企业那一套,他没有任何发言权,当然不愿意跟你玩了。”邵秉仁形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