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名学者广外解读翻译新动向
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广外翻译学院十周年华诞之际,广外举行翻译研究国际高层论坛。国内外翻译界众多知名学者云集广外,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语言背景下,未来翻译研究的新动向,旨在为未来翻译研究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视角奠定基础。
本次高层论坛由广外主办,翻译学院、外语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承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和香港、澳门及国内共计近百人聚集广外。大会开幕式由广外翻译学院院长赵军峰教授主持。
世界顶尖级文化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教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莉阳凯教授、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罗选民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道格拉斯•罗宾逊教授、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克劳蒂亚•安吉莱莉教授、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前秘书长马丁•傅斯恩教授、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伊丽莎白•洛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教授、汕头大学毛思慧教授、澳门城市大学胡庚申教授、四川大学任文教授等分别做主旨演讲或大会发言。
集体合影留念
仲伟合教授在致辞及题为《国际化——中国大陆的翻译教育》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人离得开翻译、教育和技术这三个词。翻译的催媒体作用在当今重要社会变革中不可小觑。接着他从翻译学科建设的高度,分析了中国翻译教育的现状、职业译员的特征、翻译教育的原则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中国翻译教育的出路就在于:要有适切的翻译教学准则和翻译教学方法;要培养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要开展国际合作;要接受国际机构的培训和实习锻炼等。
仲伟合做主旨发言
黄友义在演讲中使用了“4M”,即:模式(Model)、磁力(Magnet)、市场(Market)和动因(Motivation)四个词来概括广外的翻译教育及翻译的发展。他指出,广外在翻译教育方面通过十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翻译教育模式,并犹如磁力一般不断吸引着有志于翻译事业的莘莘学子来广外深造;而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活力,因此口笔译能力及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就成为翻译教育的核心。广外的翻译教师正是在这样的促动下不断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翻译英才。
黄友义致辞
王宁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翻译,并着重阐释了跨语言和跨文化翻译。王宁首先探讨并对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逊的三种翻译分类方法提出质疑;其次,他指出翻译作为跨语言、跨学科与跨文化的阐释方式,因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现在的翻译研究不能只拘于语言方面,仅仅从语言学的层面来定义翻译已经显然不够。王宁对翻译应具有的功能做出了补充,从多个方面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内涵。
王宁重新定义翻译
道格拉斯▪罗宾逊首先以“道”的思想借助翻译从东方向西方的传播为例,用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歧义引出现阶段在翻译领域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这两种论调。随后,他以日本翻译理论家酒井直树提出的翻译并存制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为西方中心论,东方中心论或任何其他中心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他提出如果东方学和西方学是并存的,而两者的发展力量并不均衡,那么它们并不是以欧洲或亚洲或者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为中心,而是在全球呈网状相互交织着的。而且他认为,围绕这种想法所出现的新的声音或许被认为是在翻译理论中迈向翻译的跨文明转向。
道格拉斯·罗宾逊解读跨文化翻译
罗选民在演讲中指出,文化意识在翻译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优秀的译者应该清楚地知道主体文化的倾向,了解主体语言的思维方式,掌握把原文转化为目标语的技巧,以及要将“恰如其分”作为为首要标准,以此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最大程度地保留。基于对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罗选民还提出了一系列标准来评价中国典籍的翻译:主体国家的需求,国外的预定,图书馆的流通,学者的引用,翻译的修订等等,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中国典籍的完善而合理的评价。
罗选民强调文化意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克劳蒂亚•安吉莱莉发表了主题为《回首:一项对促进家庭和社区交流的双语大学生的研究》的演讲。她认为,研究双语学生的生活和相关经验,也许能帮助研究者和老师们理解那些未来可能活跃于语言、笔译或口译教室及双语工作场合的人。此外,研究双语青年及儿童,能让我们思考关于语言存取以及这些双语者所居住社会的语言政策的问题。
孙艺风发表了主题为《孤立中的翻译:文革时期的政治诗学》的演讲。孙教授认为,动荡的文革十年可以分为两个五年阶段,第一个五年阶段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几乎完全停止;在第二个五年阶段,翻译工作得到缓慢的复苏。他说,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述翻译的基本动态是如何被抑制的,以及说明就翻译的所有权而言,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动荡的时期的一种以匿名为特点的杂语的特殊形式。
毛思慧发表了主题为《中国人记忆中的不能承受之轻与历史健忘症:阅读杨继绳<墓碑>及其英译本<墓碑:毛泽东大饥荒时期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演讲。毛教授在演讲中引用了摩根斯科特·派克的话,“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可能取决于一个孤独甚至卑微的人的心理变化——因为善恶的斗争及其最终的胜负就发生在这个孤独的心灵和灵魂之中。”他还建议我们要关注著作《墓碑》的原作者杨继绳和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的编译者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对这场悲剧中的恐惧、人们所付出的代价进行详细的客观描述,以便构建并重现中国的集体和个人记忆、国家意识形态和历史健忘症、生存斗争和精神存亡。
伊丽莎白•洛发表主题为《从跨学科和跨国界视角看翻译教学》的演讲。她在发言中对21世纪以来的翻译教学方法进行了回顾,并着重介绍跨学科和跨国界的翻译教学方法是如何推进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的。她认为,通过调查四个国家在翻译及其次领域里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给翻译教育者们提供机会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反省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实践意识。
马丁•傅斯恩发表了主题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翻译服务对外贸交流的作用》的演讲。他提出,改革的话语专注于所有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而且受制于对高质量、低成本、高应变能力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翻译培训学校必须能够及时完成转变,同时又能保证他们培训的质量。顺应时代潮流,翻译教学应向市场导向发展。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持续经济发展和中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翻译课程规划上应该有特别之处。
胡庚申发表的演讲主题为《新转向,新贡献——在生态文明新时代里的生态翻译研究》。胡教授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远古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生态文明阶段。接着,他又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翻译学面临哪些机遇?翻译学该怎样满足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翻译学怎样才能对人类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翻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给出答案。胡教授还指出,生态翻译研究是翻译学发展的新方向,因为它不仅能弥补过去翻译研究的缺失部分,而且能体现社会的存在,加强翻译学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翻译研究在人类生态文明新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任文发表了主题为《再看中国口译专业化——社会学视角》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例如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我们该如何定义口译专业化以及我们正处在专业化的哪个阶段?任教授认为,现在宣称中国的口译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实现专业化是没有充分依据的,我们应该对每个次领域的逻辑、规则和规律都有研究。现在虽然会议口译基本上已经实现专业化,但是法庭口译、医疗口译以及公共服务口译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此外,她还对中国不同种类口译的发展提出了几个策略。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发表主题为《翻译、性别与文化》的演讲,主要讨论了在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从性别角度出发,来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仲伟合为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颁发聘书
汉娜•莉阳凯发表主题为《为什么跨学科很重要》的演讲,她指出,从认知、情绪、动机三个领域出发,可以研究学习机制和培训方的式,从而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和效果。
在到会专家主旨发言后,所有提交参会论文的代表分不同组别,就翻译问题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参加本次会议的参会代表近百人,他们分成十个不同组别就各自关注的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随后,赵军峰主持本次论坛闭幕仪式,宣布翻译研究国际高层论坛圆满结束。
分会场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