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国际公益学院开班

01.06.2016  02:29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荣华)5月20日至22日,由比尔·盖茨等人捐资设立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2016春季班开学典礼暨使命型公益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深圳举行,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国际公益学院正式开学。深圳市委、市政府表示祝贺。

  2015年11月12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我国首家由中美慈善家创建的国际公益学院,该学院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比尔·盖茨等五位中美慈善家联合倡议成立,将致力于打造全球范围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益人才培养基地,搭建起公益慈善资源集聚的新载体,成为公益慈善领域对外交流的新窗口。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称,作为中国首家由中美慈善家创建的国际性公益学院,现代公益慈善知识体做为立院之本,其形态结构包括理论导师、实践导师与研修基地。

  据了解,该学院秉承“国际化、创新型、实践性”教育理念,聚集全球顶级的公益慈善领域教育资源,旨在通过“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国际慈善管理(EMP)”“社会企业家项目(EMSE)”“儿童福利管理(EMC)”等项目,培养具备世界眼光、融合中外智慧、承担使命责任、锐意开拓创新的中国公益慈善领袖和非营利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

  马蔚华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公益慈善信托一定能在深圳健康发展起来

  要用市场手段实现公益最大价值

  记者:“两会”时您提出过关于影响力债券的提案,引起很大反响,您当时有什么初衷,政府部门有啥反馈?

  马蔚华:影响力债券和我此前提出的公益信托等属于同一个概念,都算是全球公益慈善领域中新的思维、工具和方法,非常值得中国现在学习和接受。我觉得从勒克菲勒提出的影响力投资,以及后来出现的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新的理念思维和工具方法,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用金融手段来支持公益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企业接受了公益的观点,把公益观点引入商业组织,同时也把商业模式引入公益组织。

  我觉得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有许多相同地方,尽管目标不同,可能商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分给股东,而社会组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的利润属于社会,但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都有边界,在完成目标的过程是一致的,都追求成本最低、消耗资本最少、而效益要求最高,都需要组织调动员工积极性,采用激励和约束方法,用制度和文化来影响人,也包括透明化,都要内审、外审等……一个上市公司与一个公益组织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觉得,把企业化管理引入公益组织是历史的趋势。

  我们把公益理念引入,使我们公益组织更有活力,使我们的善款通过商业手段能有增值,我觉得对公益慈善的有效性、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我觉得我提的东西也得到有关方面所重视。去年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慈善信托的99号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公益信托发展。而今年《慈善法》对慈善信托有明确规定,对公益创新有非常重要作用。

  记者:您也多次提到在深圳可以尝试慈善信托,《慈善法》出台后,深圳利用金融工具来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否更有条件呢?

  马蔚华:毫无疑问。很早以前,在慈善信托方面深圳就进行了探索。我记得《慈善法》出台前,深圳市民政局前局长杜鹏来招商银行找我讨论过这事。《慈善法》明确了慈善信托的定义,有了法律基础,规定了捐赠人、受益人等各种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了他们的责任,这对于推动慈善信托非常有意义,据我所知,深圳有很多公益组织在推动这事。壹基金很早就开始做。我相信有了法律以后,公益慈善信托一定能够在深圳健康发展起来。

  普及公益慈善教育责无旁贷

  记者: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在选择公益人才方面有哪些标准?

  马蔚华:我们不同的班可能吸收不同人才,比如,GPL项目目标是把企业领袖培养成榜样型慈善家。这种人很少,每年培养目标是10个,何巧女(2015年中国女首富)是首批参加的,她是培养标准。

  第二个项目是EMP,属于国际公益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对象是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高管,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加入,目的是把国内外慈善公益成功经验、做法以及最新的工具、理念,结合中国实际,来探讨怎么融入提升公益事业的专业水平。

  记者:很多人对公益慈善的基本概念实际上还是理解不清楚,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将来会不会推广普及性的课程?

  马蔚华:中国公益慈善发展到这个阶段,人们对它有各种了解很正常。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跟我们现在一样。因为人们对慈善公益理解也与其本身的发展水平有关。

  公益慈善有没有成本?可能有些人认为公益慈善只要有爱心谁就可以做,但这是西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点了。实际上,公益慈善需要人才,而且需要专业人才。西方公益慈善采用现代企业管理,使用金融手段来使善款扩大使用范围。

  我们现在除了培养慈善领袖、公益高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向全社会普及公益慈善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责任。

  去年11月份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挂牌后,我们在筹备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开了很多公开课、专业课,在北京、深圳两地,也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公益慈善学者、教授做讲座,并把课堂开放,搞慈善大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