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建设:改革固供给,工程“补短板”
“人们对于国家的粮食、石油、药品等储备资源比较熟悉,其实,木材也是需要储备的。”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副主任石敏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多地少、缺林少绿,是我国的国情、林情。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缺口进一步增大。
石敏表示,按照国务院关于构建木材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修订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调整范围、扩大面积、延长期限。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在2016~2050年间,布局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南、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六大基地、17片建设基地。
木材供求缺口大,改革解“难”新举措
当前,我国木材“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限”,资源结构性短缺十分突出,原木进口断供风险逐步加大。
数据显示,我国仅占全球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要支撑占全球20%人口日益增长的木材消费需求,森林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建设国家储备林,对于促进林业改革发展、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石敏说。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木材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问题并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的矛盾。随着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木材消费总量5.39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近4倍。
对此,石敏坦言,“考虑到2020年‘三个1亿人’和城镇化率达到60%等因素,木材缺口将达2亿立方米。”此外,资源结构性短缺突出,原木锯材进口量增大。
“解决木材供给总量不足和大径级用材结构性短缺问题,必须按中央要求,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石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国家林业局把人工林木材供给从一般树种速丰林,向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储备长周期的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转变,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扩大中高端品种供给。“这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此外,从重要性看,必须通过国家储备林等工程建设“补短板”。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石敏看来,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的标志,具有重要转折意义。
然而,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急剧减少木材产量,木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但根据国际国内经验,石敏认为,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模式对路,实施科学经营,质量精准提升,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完全可以提高50%以上。
金融创新为储备林建设“增肥施料”
据了解,2012年,国家林业局在水光热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南方7个省(区),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2014年将建设范围扩大到福建等15个省(区、市),划定国家储备林1500万亩。截至2015年底,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用于国家储备林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面积2990万亩。
资金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力推进的要素之一。为此,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石敏介绍说,首个试点省(区)广西一期建设750万亩国家储备林100亿元贷款,2015年底前放贷11.4亿元。并同步推进天津、云南、福建、河北等一批重大贷款项目。2015年12月底,天津市蓟县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签订3亿元贷款合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现有投资政策上,现有林改培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改培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集约人工林栽培新造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新造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这样的补贴力度对于实际成本来说是否够用?
对此,石敏对记者解释说,“每亩补贴只是一个补助性的行为,林业上一直都是这个特点——很难全额补贴。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创新贷款机制。”
去年底今年初,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又联合发文,共同推进以金融创新,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在对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试点先行省份——广西发展储备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国家安排广西建设国家储备林226.08万亩,安排中央资金3.37亿元。
在吸引资本进入上,国家林业局与开发银行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共同协商,为广西一期项目研究制定了27年(含宽限期8年)超长期贷款期限及优惠利率的新型林业金融产品。如此便可达到长周期低利率;此外,执行现有的中央林业贴息政策——中央财政贴息3%,贴息年限为3~5年,要求地方相应配套贴息;基地全部纳入政策性森林保险范围,并开展商业性保险;完善抵押政策,以林(木)权抵押为主,兼顾其他资产抵押。
石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广西的项目是一个开头,未来我们要研究很多不同的模式,承贷主体是谁,还贷主体是谁,这些都是我们林业项目里特别难解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制定储备林贷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继续协调农发行,加快推进利用农发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工作,把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抵押补充贷款专项基金等支持领域。
科学管理丰储备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从基地建设、融资创新、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为加强核查监测和科学管理。国家林业局借鉴世行贷款项目有益经验,总结了包括43种模式57个案例的高效培育模式和珍稀树种混交林改培等模式,推进建立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标准体系。
“参与和组织相关项目,能积累并具备相关的综合能力,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以及技术,用在国家储备林建设可以更好相融合。”石敏认为,这可以有效推进林业现代化,“传统上的项目多是靠国家财政等资金进行支持,国家储备林敢于使用贷款是国家储备林管理上了一级新台阶。”
当前,“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发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对此,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业局把国家储备林纳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所以,它的意义在于能增强我国木材安全保障能力。”石敏表示,下一步,要逐条落实《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各项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一批建设项目;借鉴世行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模式和经验,研究推广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制定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记者 曲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