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改 江西引领全国步伐
俯瞰赣鄱大地,但见一片片浓浓的绿漫过平原沟壑,这些绿,是我省国有林场职工书写的壮丽诗篇,是国有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见证。
在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浪潮中,2010年我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启动,2011年10月被列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试点省,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历经4年,我省以7个试点省最高分98.8分通过国家验收,2015年11月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现场会在我省召开,总结并大力宣传江西改革经验。
改革后,我省共有国有林场216个,这些林场成为我省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功能最完善、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森林景观最优美的区域。江西的绿色家底更加厚实,江西的生态更加美丽大气。
走改善民生之路
6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国有林场职工奔赴荒山野岭,挥锄造林,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把荒山变成了绿色宝库。
到2010年,我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2618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159万亩,森林蓄积量近亿立方米。
以六分之一的林地提供四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蓄积,这就是我省国有林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国家生态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发展战略的确立,国有林场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加上木材市场的放开,让很多以“木头经济”为支柱的国有林场陷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困境,曾经辉煌的国有林场一下子跌入低谷。
“基础设施不如农村、产业发展不如农业、生活水平不如农民”,这是当时我省国有林场的真实写照。
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1年10月,国家把江西纳入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试点省。在多次调研和反复权衡后,2013年8月,批复了江西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此为标志,江西国有林场改革从地方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养老、医疗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是国有林场职工的一个心病。国家已关注到这一群体的利益,先后拨付江西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资金19.73亿元。
绝不能把改革的成本转嫁给林场,绝不能出现变卖森林资源搞改革的现象,我省明确了市县政府承担改革资金兜底责任。
财政并不富裕的江西为这场改革买了大单,配套4.8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改革。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兜底责任,财政支持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据统计,市县两级财政安排改革经费达10亿元。一批贫困县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了改革需要,如进贤县筹集9790万元、广昌县筹集9000万元、寻乌县筹集6000万元,职工的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关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国有林场职工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拖欠的5亿元社保费全部清偿到位,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有7062名职工办理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手续。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中,我省建设新居61576套,6万多名职工住进了新房。
让职工多方得利
2014年8月26日,我省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推进会,与11个设区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国有林场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重组、定性、保障、减人、剥离、转换、安全、稳定,我省首创的这“十六字”改革方针,确保了改革顺利、平稳、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省将改革重点放在森林资源增长、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林业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上。
如一颗颗精准的棋子,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布局,一桩桩以人为本的决策部署不断落实,一个个困扰已久的难题不断破解,一股股春意融融的暖流在职工心中缓缓流淌。
“那段时间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样维护好职工的利益,兑现各项保障。要是一碗水没端平的话,职工利益受损,林场就会不太平,林区就会大乱。”广丰县铜钹山林场书记林向阳说。
国家林业局始终高度关注我省的国有林场改革,多次前来调研指导,并寄予厚望。省政府连续三年把国有林场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相继成立,工作进度推进表、月报表全面制定,评估验收办法完善出台,10个调研督导组巡回督促指导,调度汇报会不定期召开、政策培训班在各地举办……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全省国有林场改革有序推进、势如破竹。
“各地对涉及改革的重大事项,都要召开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座谈会等进行讨论研究,让林场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省种苗林场管理局调研员陈根平说。
各地在讨论改革方案时,总有不少亮点。寻乌县在召开林场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改革实施方案时,尽管县林业局局长说得很轻松,可在场的50名职工代表却表现出少有的谨慎,因为这是对自己将来命运的一次选择。看讨论稿、互相交流、激烈争吵、质疑。由于方案深得民心,最后,改革方案获得高票通过。
这一次表决后,寻乌县4个国有林场整合为1个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1500多名职工全部进入社保。为了这场改革,寻乌县财政支付了6000多万元资金。
坚持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坚定改革的公益方向,不搞一刀切,这是我省国有林场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江西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全社会各方关注,国内20多个省多次组团到我省考察学习。
深化改革激发林业活力
到2014年底,我省国有林场改革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既改善了民生,又保护了森林资源。为了这份成绩单,我省精心操作了整整4年。
全省425个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216个,其中生态公益型林场185个,商品经营性林场31个,分别占86%和14%,重组后,国有林场经营规模由改革前的场均5.8万亩扩大到12万亩。
吉安市原有99个国有林场,改革后整合重组成39个生态公益型林场,直接明确林场的性质、级别,统一调剂并核定事业编制数4055个。
全省分流安置林场职工4.56万余人,留用、返聘约2.5万人,83所场办学校和63所场办医院全部剥离到位。其间,全省没有发生变卖国有林场搞改革现象,没有出现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
这场改革,让我省国有林场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禁锢多年的潜力充分激发,林场的活力不断增强。
遂川县龙泉林场有24万亩大径材培育基地,这个曾经以采伐木材为主的采育型林场,在国有林场改革中被定性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后,木材采伐由原来的每年3万多立方米下降到1万立方米。“我们准备拿出9.8万亩去参加碳汇交易,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闯出一条新路来。”场长王金生说。
林场改革,需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找到更多的增收途径。
贵溪市双圳林场改革后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引导职工发展以林茶、林菌、石鸡养殖、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年创产值3000余万元。
会昌县8个国有林场改制成3个大林场:一个公益林场、一个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一个商品性林场。2015年,会昌县注入1.02亿元资金,将15.15万亩商品林林场改制成绿源林业投资有限公司,既保护森林资源,又带动散户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林地整体价值。
星子县东牯山林场将林场医院、小学进行剥离,两个挂钩管理的农业生产队划归乡镇管理后,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的森林旅游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林场职工也由原来的“伐木工”变成了现在的“护林员”。
赣州市整合改革后的国有林场优质资源,组建赣州林业集团公司,力争用5年时间的市场培育,实现上市融资,打造产值30亿元以上的大集团。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江西正在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一批森林优质高效、林区富裕和谐的新型现代化国有林场,已成国内标杆,正引领着全国国有林场改革铿锵前行。(记者 刘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