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自娱自乐”终遭抛弃 承认小众并不可怕
2014年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已经开战两个月了,你知道吗?过去由央视五套一周实况转播二三场的乒超联赛今年突然“哑火”了,没了赞助商、没有转播商,当然还一如既往地没有观众,无人喝彩。这是多年来被誉为国球的乒超联赛,首次没有冠名赞助商(此前赞助商每年赞助600万,将乒超称为“中国三大顶级联赛”之一)。在以国球之名的推广下,乒乓球可以说是中国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几乎每个单位、校园、小区、广场都可以看到乒乓球桌。国球征战世界大赛,虽然说这些年关注下降,但依然拥有忠实粉丝。但为什么乒乓球联赛,却到了门可罗雀、无人关注的地步?
乒超裸奔 都是利益垄断惹的祸
中国乒超联赛这个赛事官办、球员国有的所谓职业联赛,到了门可罗雀无人关注的地步。球员是国家队下派的,工资是有规定的,权益是归于总局的,你让俱乐部怎么做,赞助商怎么捧?
其实,中国乒超联赛这个赛事官办、球员国有的所谓职业联赛,若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办,恐怕已经“裸”了很久了。如今这个状况,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垄断,说白了就是体育总局、乒羽中心。
真正的职业联赛,球员的归属权应该属于俱乐部。而中国乒乓球员,尤其顶尖球员,归属权基本都是国家队。他们回到地方队打联赛,身份犹如“特派员”。管理难且不论,俱乐部需要市场推广、公益活动、俱乐部形象等等,这些“国字号”球员的配合度也不高。
而且,这种所有制下,根本无法完成职业联赛最需要的“造星”运动。俱乐部并非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包装和推广队员。据一位国企赞助的俱乐部老板介绍,总局仍牢牢把控着运动员的肖像权和商业权益,俱乐部对于球员的开发和收益分成少之又少。
2010年,郭焱被山西大土河以1133万元摘下,成为令人咋舌的“标后”,能制造出超千万的“转会费”,证明了乒超曾经的火爆程度,但看看这1133万如何分配就明白如今的乒超为何没落了。
根据乒超转会条例的规定,运动员的竞价结果超过150万元人民币时,除120万元运动员薪酬和支付给运动员所属单位或俱乐部30万元外,多出150万元部分的30%,支付给该名运动员所属单位或俱乐部;多出150万元部分的70%将作为乒超联赛奖金的组成部分。70%!1133万减去150万后的70%是688万,这笔钱是要上交的!
再者,乒球国手最大的利益来自国家队。不仅如此,乒羽中心甚至还为他们制订了打联赛的收入标准。据乒超对于球员的工资规定,特级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税前纯工资达到50万元人民币,此外,特级运动员的出场一场能获得1万元的出场费,而打赢一场球还有3.5万,粗略算下来,像李晓霞、丁宁这样的运动员,一年下来数百万年薪不成问题,而这还不包括成绩打得好后俱乐部的奖金。如此沉重的运营成本,有多少人能承受?
今年这次“裸奔”也许可以让人认清一下,战绩上的国球,并不等于市场上的国球。利益垄断不改变,“裸奔”才是应该的,以后的乒超还会出现比“裸奔”更可怕的局面。
硬伤明显 俱乐部只能自娱自乐
国乒一线球员在乒超中或对输赢漫不经心状态奇差,或小病大养训练质量难以保证。这怪不得俱乐部管理不严,也怪不得球员自律性太差,这是乒超联赛的硬伤所致。
第一处硬伤是乒超战绩和综合表现不与球员参加世乒赛和奥运会挂钩。世乒赛获取资格有凌驾于乒超之上的“直通”,而且央视直播的力度甚至超过乒超;奥运会参赛资格选拔复杂一点,重要两个指标是国际乒联巡回赛战绩和对国外选手战绩。这些都跟乒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乒超越来越像是俱乐部的自娱自乐,甚至国乒外派选手参加国际乒联巡回赛级别的赛事,也不把乒超战绩拿来参考一下。所以,国手们才把每年一度的联赛当做放松调节期,所有的大伤小病也选在这个阶段治疗。
第二处硬伤是俱乐部成国球的摆设,国手们像国企的高管一样,一边拿着市场提供的丰厚年薪,一边捧着国家队的铁饭碗。乒超俱乐部每年花掉高额的转会费和年薪,得到的是国手们3个月的使用权,其他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国手们都属于国家队。最惨的是,在世乒赛和奥运会取得佳绩后,国乒领队和教练在电视直播中一通感谢,对象包括运动员所在的省市体育部门、启蒙教练、业体校,还有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唯独少了球员所效力的俱乐部。
第三处硬伤是对乒超市场的预期过高,造成乒超的上座率基本靠组织观众撑场面。打乒乓球的人多,不等于看球的人就多;同样参与乒乓运动的人多不等于市场认可度就高,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乒超的目标要打造成世界乒坛的NBA,在乒乓球运动的资源占有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市场的体量和商业运营的水准,NBA可以直接拿篮球与乒乓球比大小了。
必须承认,乒乓球是小众的,尽管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国球,但这个错觉我们始终不愿承认。真应该请专业调查公司对乒超球市做个调查,如果市场需求是每个主场观众上限1000人,那就没必要把乒超放到3000人以上的场馆;离得太远看球不舒服,组织来的伪球迷乱加油,打球的也没精神,更何况场租贵,安保费用也高,应该把国球请进“小剧场”。
乒超是按照职业联赛模式设计的,小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净干些不职业的事。
马跃 戴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