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晟曼到金立群 细数国际经济组织中的重量级“中国面孔”们

31.08.2015  10:45
开创“中国面孔”高规格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先河的,首先是世界银行原常务副行长章晟曼,他于1995年开始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秘书长。2011年7月26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职位,他不仅是1944年以来IMF首位中国籍副总裁,更成为了史上首位进入该组织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

原标题: 从章晟曼到金立群 细数国际经济组织中的重量级“中国面孔”们

  近年来,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领域中“中国面孔”已不鲜见,其中有多人更是成为了机构中的关键人物,有的甚至担当“一把手”的角色,可以说,中国人已经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近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24日证实,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六次谈判代表会议在第比利斯以共识方式推举金立群为该行候任行长。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中国“力量”再度增添重重的一颗砝码。

   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中国人

  近十几年来,在重要国际组织中寻找中国人,比以往要容易得多。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工作过的中国籍高官/高管中已包括有章晟曼、林毅夫、朱民、林建海和蔡金勇等人。

  开创“中国面孔”高规格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先河的,首先是世界银行原常务副行长章晟曼,他于1995年开始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秘书长。

  相隔十几年后,林毅夫在2008年被正式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从林毅夫开始,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层名单之中。

  2011年7月26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职位,他不仅是1944年以来IMF首位中国籍副总裁,更成为了史上首位进入该组织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

  此后,林建海在2012年起担任IMF秘书长一职。

  2012年,蔡金勇当选国际金融公司(IFC)首席执行官,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历史上第一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籍人士,也成为继林毅夫后近年来又一在世行集团内担任高职的中国籍人士。

  盘点过去几年国际组织中出现的中国籍高管,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点:中外教育背景、辗转世界各地的履历、全球化的视野、更了解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这每一个标签都能在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身上看见,因此,他成功获得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谈判代表们的“青睐”也是众望所归、意料之中。

   又一个重量级“中国面孔”——金立群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长于言辞,谈吐有文学修养,是金立群给人的基本印象。在外媒笔下,金立群又变成了“彬彬有礼且行事老练的前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和前亚洲开发银行官员”,而在各国政要眼中则是“说话有技巧”的金融外交家。财政部一个简短公告中,这样评价金立群,“具有在政府部门、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在财政部工作人员眼中好读文学书籍,爱引用诗句的领导。

  再细数他此前曾担任的职务: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第一副行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再到如今的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的“文青气”和他所担任的要职之间又矛盾又和谐。

  实际上,《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签署前数月,金立群就已经与“亚投行”这个标签形影不离。他先是被任命为财政部亚投行筹备组组长。亚投行筹建多边临时秘书处成立后,他又被任命为秘书长,亲自搭建起亚投行框架,在亚投行筹建过程中收获赞誉颇多。

  未来金立群将会为亚投行打上怎样的烙印,曾参与世行、亚行项目的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主任张建平表示:“金立群一方面会把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方式引入亚投行,使之成为国际认可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他会让亚投行运作更高效,同时兼顾高标准严要求,让创始成员更快受益。

   中国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

  最早“走向世界”章晟曼曾经说过:“中国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起步晚了,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些东西,我算是作尝试,为后来人开路,有一些参考。

  从林毅夫到朱民,林建海到蔡金勇,再到金立群,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在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中占据关键地位,除了是中国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国际格局变化的客观反映。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步从国际经济规则“沉默的”接受者,向着国际经济规则“积极”的影响者和参与者角色转变。

  细看去年北京APEC主要议题的设定,“中国痕迹”十分明显,中国已从13年前上海APEC议题的参与者,变成北京APEC议题的制定者。

  此外,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地位,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等新兴机构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都显示出中国未来在国际经济架构上将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不断提升,中国日益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

  然而,尽管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但是总体人数和重要岗位占比依然偏少,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成比例。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中国人有机会去各领域的国际机构任职和发挥作用,让中国更深入的融入世界。(陈凯茵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