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书馆流动起来--广东建设文化大省

04.08.2014  18:31

        初冬的北方已然是万木萧条、寒气逼人,南国的广州却依然阳光灿烂、绿意盎然,好天气带给人们好心情。然而,近来令广东人欣喜的却不只是冬日的温暖如春,还因为广东省图书馆的“活水工程”——“广东流动图书馆”日前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从省立中山图书馆输出的三股“活水”首次流向新兴、广宁、紫金3县,各县迎来了上万册新书以及数以千万计的期刊论文检索和数据库信息。

 

   创新服务模式  资源均衡共享


  11月23日,“广东流动图书馆”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首批试点的3个县级图书馆分别与省立中山图书馆签约,郑重地挂上“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的牌匾,同时,每个分馆今年可获得价值约36万元的图书和设备,包括1.2万册新书、16个书架以及电脑、阅览桌椅等。

  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副省长雷于蓝和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该工程启动仪式。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贺信,称“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立在全国属首创,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值得倡导”。

  的确,作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之一,“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不同于以往的“送书下乡”,其运行模式是以“大物流”概念启动图书馆协作网络,省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下拨500万元专项购书经费及配套资金,由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购置一定数量适合基层群众阅览的图书,分别流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加盟的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分馆之间每半年流动交换一次,最终回流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的启动有着深刻的背景。广东省尽管是经济大省,且该省近年来图书馆的建馆速度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但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普遍缺乏图书文献资源。图书馆建起来了,却没有足够的书——县市图书馆缺书的现状,令图书馆人揪心,也牵动着广东文化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心。陈开枝、刘斯奋、曹淳亮、李昭淳等10多位省政协委员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联合提交了“关于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在9月召开的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为了加快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和图书馆事业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单列广东流动图书馆购书经费500万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图书馆业内人士认为,“广东流动图书馆”的物流创意及服务模式,堪称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可是面对基层图书馆普遍“饥饿”的现状,这样的流动图书馆真能解决问题吗?曹淳亮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近日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很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以前各级政府分别给单个图书馆下拨购书经费,等于是把水分成很多滴,结果很快就蒸发了;但这次的“流动图书馆”没把这些水分成一滴一滴,而是开了一条“水道”,让它集中地在全省的县级图书馆流动,这不但不会蒸发掉,而且效益大大提升,因为这股水全部到达一个个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好比是一个大水库,流出去的水还会回流,随着今后的发展,中山图书馆的水会越汇越多,不断壮大;再流出去的,自然会一次比一次多。也就是说,从省立中山图书馆拿出的每批书,流经若干个分馆,阅读效益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流动图书馆  惠泽山区县


  得益于县里争取到了流动图书馆分馆的首批试点,粤东的紫金县、粤西的新兴县和粤北的广宁县首先从中受益。今年,省里拨款113万元,购书4.8万册。这3个县图书馆分别享受到价值约36万元的图书和设备。新兴县图书馆此前的图书总藏量为6.2万册(件),这次馆里获得的图书和设备总值相当于以往政府对该馆七八年的投入总和。这些天来,新兴县图书馆馆长温小红和馆里的工作人员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新书,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通过印制宣传单,向广大读者报告这一喜讯。紫金县文化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通过县有线电视等告知全县群众流动图书馆要来的消息。紫金县图书馆还腾出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迎接这批图书“入住”。

  广东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陈瑞春介绍说,流动图书馆入藏的首批图书注重实用性、指导性和普及性,其中包括农业科学类、政治法律类、文化教育类、工业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以及各类工具书,非常适合基层群众阅览。

  流动图书馆的这批图书资源,在各分馆能否得到有效利用?这一问题引人关注。《“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特别提出丙方(各县图书馆)须确保流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要得到落实,并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适当延长每晚开放时间;每半年或适当时间各丙方之间交换一次新书,使各分馆保持常年新书不断。为此,各分馆都表示要抓紧时间,提高图书利用率。除了延长开放时间,各馆还专门为读者配备了复印机。县里的领导表示要带头读书学习,提高群众的学习热情,形成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社会效益  不可估量


  “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围绕“建机制、创模式、育人才、出效益”的宗旨,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说,广东建立全省性的流动图书馆,不失为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的好办法。按照设想,以每年建立15个左右流动图书馆分馆的速度,10年内可覆盖全省山区及东西两翼县市图书馆。届时,150个左右的流动图书馆将产生每年接待读者约750万人次、流动图书约3750万册次的滚动效益。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广东公共藏书总量在目前2300万册(件)的基础上,将特别增加约200万册。以“广东流动图书馆”服务半径超过600公里的宏观图书流通,加上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超海量的电子文献资源为支撑的远程服务,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目前,省立中山图书馆以380万册藏书和超海量数字化资源为依托,为每个流动图书馆分馆提供多种服务,包括:1.2万册新书馆内阅览;1200种中外经典电子图书光盘阅读;50万种电子图书、1200万篇期刊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2万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6万篇学术会议论文联机检索和原文提供;1.4万种外文期刊的数字化资源库检索;30个事实型数据库检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的各项服务等。

  像星星之火,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势,似涓涓溪流,流向穷乡僻壤——广东流动图书馆将滋养千千万万的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广东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报》200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