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东莞到底有没有择校热?

18.04.2016  11:15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集中精力打造一所好学校并不难,难的是所有学校都受到家长的欢迎。近日,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做好东莞市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东莞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原则,多个镇街的镇内小学依然实行单校划片。

相较于北京“移民爸爸”刷爆朋友圈,对于东莞依然坚持单校划片的措施,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因为东莞公办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并不存在其他城市择校热的问题,所以目前没有必要多校划片。

东莞到底有没有择校热?从理性分析,只要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就必然会有择校问题,至于有多“热”,就得看好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了。

嘉宾

南城某公办小学校长 林建 厚街家长 何丹

东莞教育资源比较均衡

南方日报:针对择校热问题,教育部近日放出大招。在《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热点小学、初中入学名额分散至各片区。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东莞的择校目前是什么情况?

林建:对比北上广,东莞的择校情况并没有那么热。虽然很多人购买学区房,但其中也不乏地产商炒作的因素。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东莞的教育资源算是比较均衡的。

目前的择校情况有几种,一方面是镇街的家长们希望孩子到大城区就读,另一方面,一些著名民校也吸引了不少家长,甚至宁可放弃公办学校学位,到这些民校就读。比起大城区的一些学校,部分镇街的教育质量确实优势不大。

何丹:我为孩子选择学校,就是想选择就近的、好一点的小学。我也有很多同事选择在名校旁边购房。从家长的考虑来看,“赢在起跑线”等思想普遍存在,大家都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从这类情况来看,择校热确实是存在的。

择校就意味着面临很多的门槛。举例来说,东莞市外国语学校是不区分户籍区域的,它的招生每年都非常火爆,家长们也很关注。

 东莞家长有多元化选择

南方日报:择校热的一个表现就是学区房。尽管名校学区房的价格扶摇直上,但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一所好学校不惜一掷千金。不过,随着教育政策的改变,这笔 投资 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应当怎么选择?

何丹:从我家的情况来说,孩子的户口到时就读的是厚街中心小学,我们就想着到时给她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

这所小学比较近,方便我们照顾孩子。如果在市区名校旁边买房,我们得每天很早上班、很晚下班,我有很多同事现在就是这样的。但对我们这种双职工来说,不太可能做到。所以小学还是让孩子在身边比较好。

单纯从多校划片本身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制度设计,对今后可能的“择校热”应该有遏制作用。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原本只要买下学区房,家长就可高枕无忧。多校划片后,这条“光明正大”争抢优质教育资源的路被堵死了,如果制度没有完善、透明,是不是我们又要去求人批条子,或者打特招或优惠招生的主意。这应该需要相应制度的配套。

林建:就我所接触到的情况看,东莞择校远未达到“疯狂”的情况。举例来说,南城目前8所小学,各有特色,家长的选择面也比较广。

此外,跟一些大城市不同的是,他们争取的是公办学校的资源,而东莞有很多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学校。面对公办、民办,东莞的家长们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比如说宏远外国语学校以外语教学为特色,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倾向就可以选择去那里。

如果家庭 经济 能力允许,购买学区房是可以考虑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挤破脑袋去买名校本部的学区房,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那些“天价”学区房就是因为人人都想去分这块蛋糕,导致供少于求,物以稀为贵。这一块的选择,建议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不要只顾低着头挤独木桥。

优秀教师流动渠道要畅通

南方日报:“多校划片”必须要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具体来说就是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异。此前,中山为了扭转发展中的两极分化问题,就将市镇两级办学转变为市直属办学,并且组建学校联合体(联盟)。东莞要怎么做才能实现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林建:以南城为例,近年来教育都是财政投入最多的,加强教师培训,将学校进行特色化打造,并且与优质学校联合教研,大幅提升了教师水平。另外,南城的阳光教育系列目前还在筹建阳光八小、阳光九小、阳光十小。这是因为,办得再好也要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得想方设法增加学位。

对于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镇街,建议一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与名校联盟,在教研上共享经验,跟名校多学习。我们很多镇街的经济条件并不差,教师工资也是全市统发的,从整体上来看,需要提升办学理念、改善教学质量,其中最快的办法应该就是与名校“联盟”。

何丹:从提高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化、实现教育平等的根本目标看,在研究就学方式之外,部门需要从不同制度和政策入手,确保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家长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比如说,政府大力支持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让家长能够跳出“只有公办才是好学校”的思维。此外,从机制上畅通优秀教师的流动渠道,弱化热点学校的吸引力。优秀人才能够自由流动,家长也就不会一条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