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重在形成共识 化解矛盾贵在公正依法

15.05.2014  15:38


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

  “调研时我看到有群众吵吵闹闹,工作人员拉住我说‘你不能去’。作为市委书记,上前还是回避?我认为要敢于面对矛盾,敢于和群众对话,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如果开车掉头就走,也许麻烦更多,甚至矛盾越积越多,没法解决。”

  这是朱泽君眼中的矛盾化解经——不回避矛盾,直面矛盾,用人性化、法制化的视角化解矛盾。他表示,深化改革重在形成共识,化解矛盾贵在公正依法,梅州以城市扩容提质为切入口,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坦然接受群众提问,坚持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前提之下,公平公正公开,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化解基层矛盾。

  要让群众知道我们为了谁

  南方日报:在推动江南新城、梅县新城等城市扩容提质过程中,遇到什么老大难问题?梅州采取了哪些措施?

  朱泽君:拆迁安置确实是一大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发生系列矛盾。我们好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如果不理解、不领情,这就是矛盾。但话又说回来,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为公还是为私,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化解难题首先要凝聚共识,我们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用科学的规划蓝图,让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疏堵结合,用结果说话,用实绩实效取信于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彻底改变城中村污水横流现象,告别垃圾靠风刮、污染靠蒸发的环境,实现城中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在推进江南新城建设过程中,我们成立了11个工作队,我挂点负责的村有1600户,涉及五六千人,拆迁户最多,难度最大。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班子成员都挂点,进村入户剖析解决问题,每月通报进度。

  包村挂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初群众不理解为什么要搞拆迁,总说风凉话。现在领导挂点,依靠群众教育群众,讲清市委、市政府扩容提质的良苦用心,广泛听取群众发自心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决策、纠正失误,这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深化改革难,难在哪里?难在共识,没有共识就形不成合力。现在回过头看,有很多事,个别干部或群众并不是恶意要反对,而是对某件事情不了解。因此,干好一件事,一定要凝聚共识,才能凝聚正能量,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南方日报:在当下环境下做群众工作,您有哪些体会?

  朱泽君:关键要公平公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做通一户工作,可能要三个月甚至半年,当好基层干部确实不容易!

  前段时间我去江南新城调研,听说领导来了,有人在那吵吵闹闹,工作人员拉住我说:“书记!你不能去!”作为市委书记,面对群众,怎能回避?我觉得一定要敢于面对矛盾,要敢于和群众对话,要善于听取大家意见。看到群众闹矛盾,开车掉头就走,这是逃兵,矛盾不可能解决。

  见到群众,我说我是朱泽君,是梅州的市委书记,有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后来一听,原来是群众搬迁的过渡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就要人性化、法制化处理了,要善于换位思考,更要将心比心。我们后来经过研究协调,提出通过租房等方式进行过渡。这样一来,群众就变哭为笑了。

  这就是“心中没鬼不怕鬼”,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假如这个拆迁是给某个领导牟利,这就讲不清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杜绝扩容提质中的干部不廉洁行为,梅州征地拆迁由纪委全程监督,公检法密切配合,发现干部贪腐苗头立马查处。

  此外,还有举报制度,哪个干部谋私利,群众可以举报。有人举报到我手机里,我就马上转发相关单位,要求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处理。只要依法依规严办、杀一儆百,其他人不敢再掺杂私利。

  当然,就算我们工作做得再细再好,也难免有“钉子户”,怎么办?坚决公平公正、依法依规!不能让某些人一闹,就无原则地让步,当断不断,往往就会一片混乱。我们不能因小失大,解决一户而堵塞一大片,否则就会有失公平。这个时候就必须果断采取法律手段,时间长一点也不怕。

  算好群众利益“三笔账”

  南方日报:梅州是如何理解坚持群众路线精神,把征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的?

  朱泽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是否有意见,取决于我们的出发点是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且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但如何把这句话落到实处,而不是变成空洞的说教却很重要。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注重科学算好三笔账:一是多少群众得益,二是群众得到了多少利益,三是群众是长期得益还是短期得利。

  要用科学的规划蓝图,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具体说就是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要给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蓝图。像江南新城经两年谋划,专家论证、媒体公开、“两会”审议,群众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还有很多人为我们科学决策提了合理意见,政府都虚心吸纳。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政府不能一味地堵,要疏堵结合。比如,农村建房乱,问题在下面,根源在上面。有的领导责怪农民“素质差”,农民建的房子像火柴盒、集装箱,破坏了城市形象。但细细想来不是这么回事,这完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引导规范不够、管理不力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去年用了一年时间认真研究,出台了三个文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城乡环境整治方案、规范农民建房的实施意见,固化旧的、规范新的,让农民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变无序为有序。

  此外,房子要建成什么样子,我们请设计师设计了20种客家民居指导图例,免费为农民提供设计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大规模培训农村工匠,让群众教育群众,告别脏乱差、追求真善美。这样坚持不懈抓下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互动,“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梅州的发展后劲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