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Nature》在线长文发表研究论文

17.06.2019  23:31


    6月12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我校兽医学院杨世华教授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所冯国平教授、Robert Desimone教授、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项鹏教授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周晖晖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题为“Atypical behaviour and connectivity in SHANK3-mutant macaques”的研究论文(中文译名:SHANK3基因突变猕猴的异常行为和神经连接。杨世华教授为该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兽医学院博士生袁靖丽为第5作者,硕士生黄岩、李亚青及硕士毕业生徐冬冬同为论文作者。(论文在线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278-0)


      SHANK3是神经突触重要元件蛋白,在神经与精神的生理和病理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自闭症中尤为重要。食蟹猴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复杂的社会行为,并且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人们对于食蟹猴用于神经科学和脑部疾病的研究结果非常感兴趣。本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研制了5只SHANK3基因突变食蟹猴,其中有1只猴为SHANK3突变纯合猴。利用纯合突变猴的精子与野生型卵子受精和胚胎移植,获得子代猴的SHNAK3突变数据证明基因编辑的灵长类动物具有种系遗传性。与同年龄段的对照猴不同,SHANK3基因突变食蟹猴的局部和整体脑区神经连接改变可能揭示神经环路异常,并表征睡眠障碍、运动缺陷和重复性行为增加,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受损。这些神经环路及行为、能力方面的问题充分表征了自闭症谱系障碍。这类新的自闭症模型有助于神经科学家开展神经发育异常疾病机理研究和治疗探索。

    杨世华教授自2014年来我校建立基因修饰灵长类动物模型平台以来,首先优化食蟹猴辅助生殖技术(Scientific Reports, 2016, IF=4.6),先后主导或参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 2015, IF=4.5)创制p53 (Cell Research, 2015, IF=14.8)、MCPH1 (Cell Research, 2016, IF=15.6)、HBB (Protein Cell, 2019,IF=6.2)和SHANK3 (Nature, 2019, IF=41.6) 等多种基因突变猴及其所致疾病研究,开展了灵长类动物基因治疗研究(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8, IF=6.2)。以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为研究对象,有助于研究人类疾病机理、新药创制及模拟精准医疗。

    杨世华教授主要以灵长类动物辅助生殖技术及临床兽医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作为负责人组建了广东省动物临床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创新团队,以灵长类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方向拓展兽医学服务人口与健康领域的新方向。

      本论文受到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编号2014B020225007)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1078)资助,也得益于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经费及兽医学院教工发展基金支持。(文/图 兽医学院)



(责任编辑: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