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扎实有序推进地名普查工作广州市扎实有序推进地名普查工作

13.06.2016  22:08

  自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地名普查的决策部署,大力夯实工作基础,注重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11个区均已进入地名调查阶段,共编写地名调查目录79135条,完成预填地名调查登记表27423张,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

  一、狠抓“三个到位”,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组织协调到位。成立了市、区、街(镇)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和市、区、街(镇)、村(居)四级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普查员4300余人。分级分批组织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市、区两级普查办共组织培训99场次,参训人员5300多人次。制定《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手册》、《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分解表》、《2016年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计划》等指导性文件,明确普查工作目标任务、时间节点、阶段性成果等要求。

  二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区两级共安排地名普查经费4600余万元。按规定配备了专门用于地名普查的办公室、保密柜和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全市11个区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具备测绘、地理信息资质及保密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担地名普查工作图标绘、地理实体及地名标志坐标采集、多媒体数据采集等工作。

  三是督导管理到位。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区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各区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每月印发一期《地名普查简报》,对各区落实上级指示、工作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综合通报。市普查办深入各区检查指导,对进度较慢、工作不力的区采取书面通报、领导约谈等方式进行督促。

  二、发挥“三个作用”,整合优势资源

  一是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市普查办通过比选方式,遴选专业机构作为地名普查第三方监理机构,对各区地名普查的质量、进度、安全、保密等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是发挥基层群众(干部)作用。发动村(居)委会、村民小组干部协助外包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普查工作,收集上报详实的地名属性信息,为地名普查提供第一手信息材料。发动熟悉当地情况的老教师、老干部加入普查队伍,通过这些“活字典”、“活名片”,全面挖掘本土文化,对地名含义、地名来历、历史沿革等地名词条进行审核论证。

  三是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建立“联络员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由各成员单位联络员负责向市地名普查办提供本单位有关地名普查的信息资料。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1:2000正射影像图、各学校属性信息、医疗机构信息、交通设施信息、企业注册信息等各成员单位地名(地理)信息资料互通共享。

  三、统筹“三项任务”,注重成果转化

  一是统筹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地名命名的关系,把好地名命名关,在地名命名时优先使用老地名、历史地名,防止老地名的流失。利用广州高校及科研院所汇集的优势,培育“广州地名学会”,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地名理论研究、地名文化知识普及宣传。依托广州市政府网站资源群平台升级改造“广州地名(普查)网”,开设“地名文化”专栏,对广州地名文化、地名历史沿革、地名故事等进行宣传。通过在地铁播放《广州地名故事》专题片、投放广州地名文化灯箱广告等方式普及地名文化,增强广州地名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是统筹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按照“杜绝增量、减少存量”的整治目标,重点把好地名审核、监督、执法关“三关”。依法依规、认真细致审核地名命名更名申请,避免地名重名、同音、使用生僻字,确保地名拼写符合国家规定。采取“地名+”等手段,开发和利用“两网两微一系统”(广州民政网、广州地名(普查)网、广州民政微博、微信及广州市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实时公示拟批准地名及审批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将“有路无名整治”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事项,把地名管理服务之手延伸到基层。实行省、市、区三级联动,对标准地名使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促进标准地名依法依规使用。

  三是统筹推进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注重典型引路,集思广益。组织工作推进会,开展先进单位经验介绍和专题研讨,制订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以现有地名工作成果为基础,编制《广州市地名图册》,完成20集《广州地名故事》的拍摄及审查工作。拟根据地名普查成果,推动编制《广州市地名总体规划》、《广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推动修订《广州市地名管理条例》,编撰《广州市地名志》,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