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展现新理念新作为
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反映出发展理念更科学、发展目标更合理、发展思路更明确
擅自离会一小时以上视为无故缺席的“一小时紧箍咒”,通过微信公号查看议程和发言的“掌上两会”……各地进入“两会季”,令人称赞的会风、提质增效的创新,颇受关注。然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为改革计、为发展谋、为民生言的“两会议题”。
在两会这个参政议政的平台上,与时俱进的“新”,求真务实的“变”,是一个重要特点。综观今年各地的两会,“时代性”更加凸显。GDP增速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是 经济 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养老保障与全面二孩这“一老一小”的问题,是人口结构变化后的政策调整;治污、治霾、治“大城市病”,折射治理方式和路径的转变;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布局谋篇全面小康,源于发展进入新的冲刺阶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意味视野的开阔、格局的拓展。这些社会关注、公众关切的热点话题,商的是当下生活,议的是未来方向,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潮涌脉动,难怪代表委员们会被“点燃激情”,一些地方“抢麦”“挥衣服”求发言,就是鲜明写照。
发展目标上,“区间调控”取代了“速度情结”。例如,2016年GDP的预期增速,江苏为7.5%—8%,浙江为7%—7.5%,上海为6.5%—7%……即使云南的8.5%、宁夏的7.5%,也都在固定数字上加了“左右”“以上”的后缀。显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地方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区间”,也正是兼顾增长与转型、应对压力与挑战的“空间”。
发展取向上,“追求数量”变成了“注重质量”。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参政议政,透出发展愿景:北京聚焦“大城市病”,市委书记谈首都变“首堵”的尴尬和“‘红警’一拉,彻夜难眠”的压力;福建念好“山海经”,充分认识到发展“丢了绿水青山最终会丢了金山银山”;而甘肃聚焦简政放权,要求放得下还要接得住……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各地根据实情对接,都是在“品质”上下功夫、做文章。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不是不要经济增速,而是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速度;不是不要体量增长,而是要有质量的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的转变和质量的提升,都是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总体看,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反映出发展理念更科学、发展目标更合理、发展思路更明确。
新理念,还要配合新作为,才能实现新开局,这考验着执政者的治理智慧,也是代表委员可以建言献策之处。以处置“僵尸企业”为例,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是必须要做的手术。然而,倘若一声令下就“关门大吉”,会不会出现职工失业、会不会引发社会风险、有没有社会托底保障?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们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更提示执政者从整体上、在全局中考虑问题。
“如何凿开冰面?那就先用锤子集中敲打一个点。”“改革”是破冰的锤子,“改革落地生根”就是集中用力的那一个点。甘肃对接国家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制定落户城市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的政策;广东逐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青海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建立农牧民进城购房和租房财政补贴政策……在不少地方,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去库存”的重要手段。让新理念落地生根,正需要借助改革之手,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份是“政府工作报告”,一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前者是总结,后者是展望。今年各地的两会上,这两份重要文件有着继往开来的意味。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汇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声音,正在汇聚成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滚滚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