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做研究多做科普少 应该努力补齐科普短板

09.08.2016  16:15

  [导读] 真有点令人吃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2016年度学术大会, 8月1日在北京开幕时,竟然吸引了来自56个国家的3100多名研究者参会(中国大陆有1600人)。用地球科学的全球盛会来形容此次会议不算夸张。 

   地球科学:做研究多,做科普少  

  本报记者 李大庆 

  真有点令人吃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2016年度学术大会,8月1日在北京开幕时,竟然吸引了来自56个国家的3100多名研究者参会(中国大陆有1600人)。这还不包括来自7个国家的上百位志愿服务者。与会者中来自亚洲大洋洲的占了82%,其余18%来自欧美国家。用地球科学的全球盛会来形容此次会议不算夸张。

  此次学术性会议由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承办。大会报告和各分会场报告主要是围绕大气科学、生物地球科学、水文科学、跨学科地球科学、海洋科学、行星科学系、太阳及地球科学、固体地球科学等领域展开研讨。

  记者好奇的是:为什么国内外这么多学者参加AOGS会议关注地球科学?AOGS副主席、台湾科学家赵丰教授认为,亚洲在地球上属于自然灾害多且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区域。自然,亚洲的相关研究者就多。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主任戴民汉教授说,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最高的山,最深的海沟。全世界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大洋洲。因而全球众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就不足为怪了。

  近些年来发生的印尼海啸、日本地震、东南亚台风以及今年中国南方的洪灾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就在AOGS会议开幕的当天,一个名叫“妮妲”的台风正在向中国广东挺进,最大风力达到12级。

  当然,除了关注灾害外,对海洋,对太阳、星空、宇宙感兴趣的学者也不少,从这次AOGS所设的分会场研讨内容上可以看出,不少科学家都想借助AOGS搭建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

  此外,中国众多科学家参与地球科学的研究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杨元喜指出,中国有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它吸引许多科学家做研究;中国现在多个城市雾霾严重,这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科学家关注地球,百姓其实也关注地球,特别是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期其实也是进行科普的好时机。国立台湾大学教授、AOGS助理秘书长吴俊杰说,美国是飓风多发国家。每一次飓风发生后都有飓风灾害损失的评估,告诉人们灾害的影响和飓风是怎样发生的,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支持有关飓风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平认为,地球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人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与地球科学相关,地球科学的许多新成果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科普。”李建平说,西方许多国家在科普上做得有声有色,因为科学家认为那是自己的责任,他是自愿做科普的,“这很值得中国科学家学习。

  赵丰很同意科普是科学家责任的观点。他强调做科普要有使命感。他在台湾自愿做科普工作,出书,做有关预防灾害的广告宣传,“我们还借在某个城市开会的机会,事先联系好某个高中,到时去给学生讲科普。

  在中国,科普并未进入科研评价体系。杨元喜院士说,我每年要做7—8场科普报告。但在填写各种表格时,没人问我一年做了多少科普,别人也不认为这是科研成果,不需要填写。国家对科学家的评价中少了对做科普的评价。“做科普,不但要有好的思维、好的语言,还要有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AOGS会议还特邀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空局(NASA)JamesL Green教授、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日本太空和航空科学研究所Takehiko Satoh教授分别在中国科技馆、国家图书馆等地进行公众演讲。

  中国科研在一步一步地向世界水平看齐,有的学科甚至超越国外,但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科普却是短板,科学家把科普当成义务和责任的还是很少。

  (科技日报北京8月1日电)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