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9.07.2015  13:43

  “十二五”以来,省质监局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保护工作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的连接作用,助推“三农”发展,取得明显效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3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居全国第三,惠及农民200万人,人均收入增加55%。

    一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可以优化各种发展要素,将资源转化为市场,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社会服务化水平,用现代组织方式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省质监局近年来对全省获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开展的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获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年总产值已达225.4亿元,较保护前的93.8亿元增长56%,受惠农户764813户、养殖户5805户、生产企业986家,农民年平均收入获保护后达8685元,较获保护前的6500元增长了55%。如新会陈皮实施保护后销售价格较保护前增长85%;端砚自2004年实施保护后,加工企业数从保护前的400家增至如今的600多家,增幅达60%,企业总产值也由保护前的9000万元增至2.8亿元,增幅达180%。截止目前,我省质监部门开展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已惠及全省农户、养殖户达200万人。

     二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农业标准化对新时期实现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对推动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2014年底,我省获批的地理标志产品中,已经制定省地方标准(农业类)91项,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2个。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均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种植与生产,“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业标准化与开发、培育品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实现了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我省的农业标准化发展。

  三是发挥区域名牌的带动作用。地理标志产品是与专利、商标、注册权等同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推进,使一些具有广东特色的老产业焕发新貌,部分地理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地方的名片。为此,各地普遍重视与支持,并从中尝到了甜头。如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指引(试行)》、清远市政府对辖区内的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均出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韶关市局对辖区内的养殖户以及生产加工企业使用专用标志的情况建立了可溯源可核查的台账,促进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阶段的实施主体在其产品上显示专用标志等相关信息;江门市新会区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深加工,制定并颁布了《新会陈皮普洱茶》等相关产品联盟标准,并申报筹建“广东省陈皮及相关产品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积极推动了陈皮衍生服务业升级标准化示范点建设。

  (省局科技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