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风波”倒逼地铁文明共建

17.03.2016  11:37

  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和北京地铁“对骂”事件刚过去不久,西安又曝出“地铁嗑瓜子男被打”视频。(3月16日南方新闻网)

  类似于此的地铁风波,隔三差五就会走进公众的视线。调侃、愤怒、谴责等情绪宣泄,加以媒体的借题发挥,总能把舆论场掀个天翻地覆。如此,事件的幕后推手就只等坐收“渔翁之利”。而文明的疮疤,虽然一次次被谈论,却也一次次被撕裂。

  仔细领略完这篇关于“地铁嗑瓜子男被打”热传视频的报道后,笔者竟然有种欲言还休的心塞。视频拍摄于去年11月初,却偏偏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黄金时段”在网络上疯传。时间节点可谓掐得“恰如其分”,如此“巧合”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地铁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却再一次沦为网民释放情绪的舆论阵地。屡试不爽的是,网络上出现的以地铁为“秀场”的“恶意视频”,总能引起不小的动静。从触碰道德底线的凤爪女事件,到假借“地域歧视”即兴表演的“两地对骂”事件,再到这起煞有介事的“嗑瓜子男被暴力殴打”事件。地铁文明着实有点“伤不起”,何不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地铁文明的共建呢?

  貌似每次引发地铁风波,都会开启如出一辙的情景模式。消息甫出公众热议,网民质疑信息真伪,记者各处查证拨开迷雾,媒体借题发挥卖力转载,幕后推手亦步亦趋浮出水面,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还原真相,直至网民逐渐丧失兴趣转移目光,一切逐渐回归平静。如此循环往复,毫无新意可言。只是在此期间,谁最受伤?往小里说是地铁文明,往大里看是社会文明。

  地铁成为“心怀鬼胎”之人的表演场地,原因其实很简单。地铁上乘客比较密集而空间相对封闭,很容易形成围观效应,加上搅扰公序良俗的成本过于低廉,这就让地铁沦为“秀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地铁文明尚有差距的敏感时期,碰触道德底线借助网络扩散,也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可见,那些动机不纯的“不速之客”瞄准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无论是低俗炒作还是暴力视频,亦或是“道德败坏”,经过网络发酵,公众热议,媒体渲染,其实无形之中在营造一种假象:社会的暴力程度在呈现上升的态势,暴力无处不在;社会的文明程度出现了倒退的迹象,文明难以实现。

  当然,我们也无须过于悲观。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是法治社会,任何场所都不会是绝对的法外之地。既然舆论把事件炒热了,完全可以揆诸现实,集中精力规范地铁场所的文明秩序,花费心思加大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封锁炒作渠道,让始作俑者无处遁形。从源头上防范于未然,倒逼文明社会的构建。

  就此事而论,所有涉事方面都难辞其咎。譬如,地铁方面有义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真相,如调取当日的监控,迅速还原事实真相。对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影视制作单位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而对随意篡改新闻标题的网络媒体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最重要的还须尽快实现公共场所惩处机制常态化,将那些妄图借地铁炒作博出位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法律如果拥有足够的威慑力,别有用心之人就不会轻易触犯。此外,搭建曝光平台也未尝不可,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能举报不文明现象。相关部门更要及时介入调查,给公众期待以有力的回应。如此就不会给动机不纯的个别群体留有可乘之机,也可以避免执法部门再次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长此以往,地铁文明的建设就指日可待。

  (原标题: “地铁风波”倒逼地铁文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