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多发国如何做到伤亡轻:建筑质量高防灾意识强
一场8.2级强震日前袭击智利并引发海啸。虽然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陆地且震级高、震源浅,但迄今地震造成的伤亡较轻。这与智利建筑质量高、地震监测体系完善、民众防灾意识强密不可分。实际上,这三条是世界上几个地震多发国面对灾难减少伤亡的共同经验。
抗震建筑保生命
有统计发现,建筑物倒塌破坏是地震灾害的第一“杀手”,近90%的人员伤亡都与此有关。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保护人们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今年4月,尼泊尔8.1级强震造成了8000余人遇难,而智利的8.2级强震却只造成十多人遇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尼泊尔多数房屋建筑质量较差,几乎没考虑抗震标准,而智利的建筑抗震技术好、标准高、执行严。
智利的建筑物广泛采用“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建筑的主要支撑是钢筋混凝土立柱,还用钢制框架加固。这种防震设计理念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缓冲,释放地震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智利建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为达到抗震标准,智利平均每栋建筑要增加约15%的成本。
类似的是,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由《建筑基准法》和《建筑基准法施行令》严格规定。《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只有设计符合该法的建筑才被允许建造。根据这部法律,建筑材料都要经过官方认证,不合格的建材很难在市场上流通。同时,监理尽职尽责,使建筑商基本上没有空子可钻。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处于地震带上,新建筑也根据严格的防震标准建造。每隔几年,政府对新建房屋各项指标的规定会有所改变,对抗震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不少老旧建筑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也都要经过抗震改造。一般情况下,在房屋建造的不同阶段会有多个不同的监督方从10多个类别、30多个方面进行检测和监督,以确保工程顺利安全地进行。身处地震带的居民在购房时也会考虑房屋抗震能力。
天罗地网测地震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地震难以准确预报。但地震发生时,如果有完善的监测网络发出警报,还是能为人们避险求生争取宝贵时间,有时几秒钟就是生与死的差别。此外,沿海地区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震监测网络的预警也有助于减少海啸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此次智利大地震也是一个例证。智利拥有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各地监测站取得的信息会及时通报至全国地震服务中心,帮助有关部门迅速评估灾情,采取应对措施。为提高地震所引发海啸的预警时效和准确度,智利政府于2012年8月启用了一套全新的海啸预警系统。在有可能发生海啸时,该系统可通过警报器向沿海人口密集区和海洋作业区发布预警。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上千个监测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网络。一旦发生地震,有关部门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由气象厅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
另外,日本气象厅预先设定有可能发生海啸的断层,对海啸的数值进行模拟演算,将演算结果作为海啸预测数据库进行积累。实际发生地震时,立即从数据库中检索与发生地震的位置和规模相对应的预测结果,迅速向沿海地区发出海啸警报。各地也都建设了比较完备的海啸预防体系以及用于避难和储备救灾物资的社区救灾中心。
美国加州的科研机构和地震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和使用。一旦设置在震中附近的预警系统侦测器捕捉到震动,系统便会以远快于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来传送警报信息。这种预警系统的雏形在近年的数次小规模地震中被证实是有效的。
防灾意识助自救
面对地震灾害,民众如何反应也很重要。一些地震灾害中,民众缺乏防灾自救意识会导致行为失常,加重伤亡损失。
比如在尼泊尔大地震中,就有在医院的人因惊慌而互相踩踏致死。而智利大地震伤亡较轻,智利内政部长豪尔赫·布尔格斯表示,这也得益于百姓平时应对地震的训练和准备。
智利民众拥有很高的防灾意识,懂得如何自发疏散。大部分人不需政府组织就会自觉沿着确定好的安全路线撤离。民众在面对地震时能保持冷静,知道要首先躲在安全的地方避震,地震过后立即向高处转移,躲避可能袭来的海啸。这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的大力宣传。智利官方机构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民众普及防灾知识,发放通俗易懂的防灾指南和疏散路线图,并根据各地情况组织民众举行防灾疏散演习。
类似的是,日本也非常注重培养民众的防灾意识,包括分发地震防灾手册、传授预防海啸的知识、举行防灾训练、熟悉避难路径和避难屋所在地等。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是9级强震,由于防灾意识的普及,灾民们能够有条不紊开展自救。
美国加州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普及地震安全教育,学校、社区会定期举行地震演习,民众被告知如何在家中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后合理逃生。多年来,美国地质勘探局及教育部门始终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的教育,普及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知识。(冷彤 李丹 蓝建中 郭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