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水环境持续改善,9条河涌基本达V类水以上

27.11.2020  04:48

河水清澈见底,河两边的人工浮岛上是美人蕉,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碧蓝的天空上,偶尔飞来一只白鹭停在浅浅的河床礁石上。水草、游鱼、白鹭、行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东坑镇呈现。这是东坑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提升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东坑把水污染治理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全河段、全流域、全天候、生态修复”为目标,坚持“水系入手、截污为先、方式多样、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治水工作思路,强化源头控制,强化工业污染管控,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加快推动全镇水环境质量实现面上的整体改善,在该镇13条内河涌中,有9条基本达到V类水以上,部分河涌甚至达到Ⅲ类、IV类水质,另外4条也已稳定消除黑臭水体,极大提升了该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科学治水

共建成约167公里截污管网

东坑境内有13条内河涌。“以前基本都是黑臭水体,尤其到了气温较高的夏季夜晚,臭味对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群众存在很大意见。”市民陈先生向记者还原了该镇水环境整治前的旧模样。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全镇城市品质,近年来,东坑通过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排污口整治、雨污分流、“散乱污”企业清理、河涌综合整治等多项有力举措,进行科学治水,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

该镇截污先行,从源头截污的基础工程抓起,大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约167公里截污管网,基本覆盖全镇市政道路和各村的主要村道,整个管网的通水率不断上升。全面整治排污口,摸排出161个明渠排污口和89个暗渠排污口,并已全部完成总口截流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截至到今年11月,该镇已推动560个排水大户(包括工厂、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完成源头雨污分流改造,有效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效益,从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推进微支管网建设,目前第一批7条村共铺设雨污分流管网约30多公里,为农村污水收集搭建“最后1公里”,确保2020年底前全面实现农村污水全收集,彻底改善全镇农村水环境质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扩容,共建成1座分散式和3座一体化污水应急处理设施,既补齐污水处理缺口,解决排污口溢流问题,又利用处理后尾水进行生态补水,活化水源。


百姓点赞

部分河涌达Ⅲ类和IV类水质

在做好源头控制的基础上,该镇还对内河涌进行连片综合整治。据介绍,该镇实施东坑内河及农业园片区排渠连片综合整治工程。“东坑内河片区涵盖10条内河涌,以行洪排涝功能为主,生态物种单一,自净能力差,治理难度大,是全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片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东坑分局负责人介绍,该镇通过清淤疏浚、截污治污、补水活源、生态重建、景观增效等治理措施,使水体产生较强自净能力,恢复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标本兼治,打造城市沿河景观长廊示范工程,创造宜居环境。

经过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企业管控措施,东坑13条河涌水质已有较大的改善。其中,炭步排渠、农业园1-4号排渠、岭贝坑排渠、横东排渠、黄麻岭排渠、角社排渠等9河涌基本达到V类水以上,部分河涌甚至达到了Ⅲ类、IV类水质;东坑内河、西溪河、角社支渠、坑美排渠也已稳定消除黑臭。

经过整治后,全镇的水质有很大好转,在河边散步都觉得舒服很多。”陈先生高兴地说。“我来这里已经十六年了,刚来那个时候,厂旁边这条河里的水很脏,有时还会发出很臭的味道。当时厂后面有块空地,有本地人在种菜,员工经常过来看一下,本来想感受一下农家的感觉,但闻到臭味就走了。”东坑角社排渠附近企业员工王先生笑着表示,经过环保处理以后,现在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很清,鱼也很多,两岸花草也都很漂亮,有时还能闻到花香,厂里的工友都愿意到这里玩。



文字/李健武

摄影/李健武 视频/无

编辑/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