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三年 坚守出广州首个社区儿童介入中心

18.07.2016  17:42

    ■社工在给孩子做感统训练。

    ■社工在陪孩子们玩投篮游戏。

    ■中心运营三年仅有两名“兼职”社工。

    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专门帮助患有或疑似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有4名孩子在这里训练

    中山大学和广州残联2011年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广州市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这意味着,在广州,每133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今年5月初,新快报报道了辽宁4岁自闭症男童不幸夭折于广东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新闻(详见2016年5月5日A13版),如何帮助特殊儿童,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快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在广州有两名家综社工,靠自筹资金开展针对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展开服务,并创立了广州首家针对特殊儿童设立的社区级儿童早期介入中心——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如今该项目已经走过三年,虽遇各种尴尬和困难,遭到不少“非议”与“不解”,但介入中心依然继续前行。

    在广州荔湾区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坐落于宗氏祠堂两侧。祠堂两侧呈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在祠堂左侧,一群孩子正在家综的活动中心内玩耍,或打乒乓球,或互相追逐,好不热闹;在家综的另一侧,有两三个孩子分别单独坐在房间的一角,显得十分安静,低着头摆弄着手中的玩具。

    “你好,我是社工姐姐。”小孩没有回应, 继续低着头,玩着他心爱的玩具车。“姐姐能跟你一起玩么?”“……”这几个沉默的孩子,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不爱交流、注意力不集中、行动亢奋、行为刻板单一……这里就是南源街儿童早期介入中心。

    南源街家综副主任陈玲玲介绍,该介入中心占地130平方米,场地和购买设备的费用由街道出资,项目运营费用则由家综负责。“社工进驻儿童早期介入中心,以社区为平台运营,这种模式在境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在内地仍处于探索阶段。”陈玲玲告诉记者,“目前,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0岁疑似或确诊的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

    据了解,介入中心共为21例确诊个案服务,目前有4名孩子在介入中心进行训练,其中两名分别被确诊为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另外两名孩子则分别疑似患有感统失调和专注力不足。

    初次介入

    活动中偶然发现“潜在个案

    说起中心的成立,陈玲玲告诉记者,该项目前身是南源街家综在2013年启动的专注力训练计划,源于一个“特殊个案”。陈玲玲回忆道,早期家综与某心理机构合作,进驻辖区内一所小学开展活动,其间(社工发现)个别学生有异常表现,决定尝试介入对他们进行帮助。

    “当时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机构特意安排一位有20多年从事特殊儿童服务经验的香港督导与孩子进行交流,才逐渐打开这道神秘之门。”她说,社工们的介入,让这个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注意力渐渐变得集中,老师打给家长的投诉电话也从原来的一日一个,大幅度减少。最让家长高兴的是,经过社工3个月的介入,孩子的成绩从C上升到B。

    案例的成功让陈玲玲提出提供孩子专注力训练计划服务的想法。于是,她便与家综内另一名刚从康复机构转来的社工黄娟娟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兼职”专注力训练计划。

    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三个月却无人前来

    经过初步学习,陈玲玲“意气风发”地进入学校开展服务,可进展并不顺利。陈玲玲无奈地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愿意介绍学生,可大多数家长却不肯让孩子过来。

    好不容易有家长愿意前来“探路”,却大多是来质疑社工到底能不能帮助孩子。“我们项目启动了整整三个月,却无人前来。说实话,心里挺闷的。”陈玲玲说。

    直到三个月后,陈玲玲终于迎来了儿童早期介入中心的第二个孩子——小C。那年小C六岁,再过半年就要上小学了,可这时却被确诊为自闭症儿童,并且不愿上幼儿园。不管父母是骂是哄,就是不肯去。

    陈玲玲还记得初次见到小C的情形——短短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独自站在家综二楼的楼梯旁,低着头玩弄着衣角,不管旁边的人对他说什么,他都没有丝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