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沪杭实施"垃圾分类" 但技术滞后分出的垃圾走投无路

15.05.2014  15:56
穗沪杭实施"垃圾分类" 但技术滞后分出的垃圾走投无路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上海静安区居民的“绿色账号”,供分类积分

面对“垃圾围城”,穗沪杭三地纷纷祭出“垃圾分类”这一法宝。

探城管2  取经沪杭

有人居住,就会产生垃圾;大城市吸引众多人迁入居住,同时“迁入”的,还有生活垃圾。

广州市城市管理华东考察团在杭州、上海两地,同样感受到“垃圾围城”的压力。

面对“垃圾围城”,三地纷纷祭出“垃圾分类”这一法宝。尴尬的是,三地法律体系,暂无法对违规市民产生威慑力;分出来的垃圾,也面临着技术和邻避问题,未必能获得分类处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创新要求。从三地垃圾处理现状看,只有在法制和技术上创新,才是真正创新。

文/ 图羊城晚报记者梁怿韬

现状观察

穗沪杭三城齐陷“垃圾围城

根据广州市城管部门通报,2013 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394.29 万吨, 每天大约清运1.08 万吨垃圾;在杭州,2013 年平均每天,亦要清运8450 吨生活垃圾;在上海,生活垃圾数量更是庞大---2013 年清运量达736 万吨,即平均每天2.02 万吨。

从三地垃圾处理结构看, 三地生活垃圾目前仍以填埋为主。在广州, 约80%生活垃圾需要填埋处理; 在杭州,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量占全部处理量60%;在上海,填埋处理量占总处理量70%。由于填埋垃圾只是将垃圾埋于土下,分解缓慢,故穗杭沪三座城市,实际上都陷入“垃圾围城”。

垃圾分类尴尬一

三地“有萝卜缺大棒

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成上海首个实施当天就暂缓开罚法规

你们的番禺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此次考察,杭州和上海城管部门官员不约而同提起广州2009 年番禺垃圾焚烧风波。因为这场风波,“垃圾分类” 一词开始流行。

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方面,广州算是走到杭州和上海前头。

2011 年4 月1 日,广州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垃圾分类在广州有了基本的法规保障;2013 年1 月1 日,杭州也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14 年5 月1 日,上海市出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用“萝卜加大棒”,比喻垃圾分类需要奖惩结合。广州规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杭州规定,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者,“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 元罚款。”;上海规定,“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 责令改正; 拒不改正的,处5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

50 元罚款, 成了三地对违规者的“大棒”。实际操作中, 这根“大棒”却难以挥下;在广州,2011年至今仅南沙区城管部门, 对4名不分类投放市民开出个人罚单;在杭州,城管委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到目前还没开罚,还是以劝导教育为主。” 在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至今,第一个实施当天起就暂缓开罚的法规。”

大棒”没有挥,三地倒是不断给市民送“萝卜”。在广州,分类试点纷纷用兑换洗洁精洗衣粉等日用品的方式鼓励分类; 在杭州,全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政府部门一年投入3000 万元,给居民免费派发分类垃圾袋,并升级社区垃圾投放设施,期望不让居民觉得政府推行垃圾分类, 会增加市民负担;在官方安排考察的杭州劳动路社区,更是配备了一台智能二维码分类投放垃圾房, 因为高科技产品助力,该社区居民参与分类增加趣味性,机器设置者宣称分类投放准确率高达80%至90%;在上海,官方安排考察的静安区万航渡路公寓,所有居民都配备一个带条形码的钥匙扣。据悉,这是上海市政府部门配给静安、松江、黄浦、徐汇等区分类试点居民的“绿色账户”凭证。居民分类投放垃圾时,试点环卫人员可通过“绿色账户”给居民积分,市民凭积分除了可兑换日用品, 还能参与上海市三好家庭评选,更能凭积分兑换上海大剧院演出门票。上海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官方计划下一步让“绿色账户”, 和居民金融信用体系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