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垃圾分类 推进精细化管理”系列报道⑩|聚焦镇街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的痛点堵点 观念、政策、设施仍是推进分类工作“三大头”

21.07.2020  02:23

垃圾分类,事关生态环境,事关千家万户。随着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推进,各镇街(园区)不断扩大分类覆盖范围,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如在各区域选取试点范围、确定垃圾桶集中摆放点,有的镇街还建起了建立厨余垃圾处理站等一些硬件设施。

然而,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尽管许多镇街已统筹铺开宣传教育、配置分类垃圾桶、打通后端处理链条等工作,但在实际中垃圾分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堵点”:宣传工作没有达到完全覆盖的效果、相关政策法规无法同步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可回避的痛点……

多形式宣传改变群众旧观念

自5月底以来,万江坝头社区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宣传,近两个月的时间使出各种招数:或上门宣传,或定点宣传,或联合学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展主题活动。然而,在坝头社区党工委委员苏柱朋心里,要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有不少难题需要一一攻克。

坝头社区目前已各自选取了1个商业小区、居民小区以及文化休闲街,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区域。为激发村民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该社区还沿用了去年人居环境整治的奖励制度,对每月垃圾分类工作达标的本地村民进行相应奖励。

社区外来人口有5000人左右,占到总人口七成以上,基数较多且结构复杂。”苏柱朋告诉记者,在每栋出租房楼下,社区配备有垃圾桶供整栋楼宇的租户使用,并且环卫工人会每天分两次上门收取垃圾,但令人头疼的是,楼上的个别租户为了贪图方便,会直接从高处将垃圾扔下来。“不久前社区经过多次上门宣传,这类行为虽然已经明显减少,但垃圾桶旁还是能不时看到零散的垃圾。

对此,坝头社区厨余垃圾处理站工作人员罗文联有更深的感受。目前,他负责该社区厨余垃圾处理站的所有工作,经常能在收取的厨余垃圾中碰到易拉罐、拉环、钢签,以及玻璃、啤酒瓶、包装袋等其他垃圾。

他认为,不少村民把各类垃圾都混杂在一起处理,如果不进行人工的二次分拣,既会对机器造成损坏,也影响了厨余垃圾发酵降解和出料的肥效性。“归根到底,就是大家还没有形成一个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分类。”罗文联无奈地摇摇头。    

目前,该社区已建成一座厨余垃圾处理站,满负荷运转时可以“吞下”3吨厨余垃圾,在给社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垃圾处理成本。此前,该社区每吨厨余垃圾的处理费用约为250元,现在由于设备、管理等支出,成本上升至400元左右。“相对来说,目前所花费的成本更高,但我们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厨余垃圾处理站能将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倡村民过绿色环保的生活,对大家的观念、行为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会继续利用厨余垃圾处理站,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这一工作。”苏柱朋说道。

呼吁政策法规亟待出台落地

垃圾分类,不能仅靠宣传倡导,还得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我相信居民大都会对垃圾分类政策表示支持,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困难,毕竟习惯和观念难改,尤其是在西隅、北隅社区这类老年人多的社区。”莞城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尹柏枝说。 如果居民不配合,坚决抵抗垃圾分类,城管部门只能劝导,执法缺乏法律依据。

同样的,东坑城管分局办公室主任苏锦辉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农村村民对可回收垃圾分类意识较强,会力求物尽其用,但让他们从生活垃圾中将厨余垃圾分出来,还需时间引导和培养,特别是老人家习惯难改。

中堂镇蕉利村给村民家门口设置“两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近半个月来,仅有5%的村民主动分类,主动分类的以年轻人为主。蕉利村环卫干部谢盛祥告诉记者,目前试点阶段很多村民对于垃圾分类还“傻傻分不清”,各种垃圾混杂在一起投放,最终工作量还是落在环卫工人身上,收取后还得二次分拣。谢盛祥说,虽然起步阶段有点难,但后续还会继续推进。

如果出现坚决不配合的个例,莞城城管分局将派专人取证违规行为,坚持“不分类不收取”原则,但还是以劝导教育为主。因此,尹柏枝希望能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将习惯纳入法律轨道,让垃圾分类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否则垃圾分类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高埗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坚认为,东莞市缺少成熟、适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保障机制和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性文件。倘若将垃圾分类上升至法律层面来推动,居民分类意识会更强,有利于推动前端一分到底。

建设厨余垃圾处理站将成新趋势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还是直接收运?厨余垃圾不外运,通过就地处理可给垃圾分类减量。但是,建设厨余垃圾处理站,大部分镇街普遍面临选址难的问题。对于开发强度过大的莞城而言,更是很为难。

建不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刘志坚还专门做了一番调研。因“邻避效应”,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的选址需要远离居民区,其次设备运作用电的容量超过100千瓦时,处理完厨余垃圾后产生废水还需要处理。“仅是废水处理设备,普通一点需要45万元/套,好一点上百万。”刘志坚说,废水需要通过三级内网过滤才能接入截污管网,总体而言维护成本高。

尹柏枝说,厨余垃圾处理站的选址是一个难点。莞城开发率达到96.7%,人口密度大,要想建立厨余垃圾处理站,不仅可用的公共空间少,还极易引起“邻避效应”和群众的不满。“建立一个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不但水费、电费高昂,后续还需承当一笔运营费用。”为此,他希望能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于莞城而言,一共有70个物业小区、8个社区、约1万栋出租屋,常住人口达24万。对于社区、内街里巷的垃圾分类工作,莞城目前设想以居民小组为单位,设置46个固定的分类投放点,通过流动分类垃圾收集车每天定时、定点来到分类投放点收运。其中,餐厨垃圾统一收集运送至垃圾压缩转运站,由东实新能源有限公司清运处理,做到日常日清;而物业小区的餐厨垃圾则由东实新能源有限公司自行规划路线直接收运。

然而,从长远来看,建立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是一个未来趋势。刘志坚告诉记者,为此高埗镇计划邀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可行性调研,初步想法是盘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尽量远离居民区。

全媒体记者    潘少婷  冯灿宇  实习生  周晓蔚/文    郑志波/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