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大源村日产垃圾100多吨 垃圾遍地

22.11.2014  12:57

        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16万人日产垃圾100多吨

        随着城市化向郊区农村扩展,继“垃圾围城”后,“垃圾围村”来了。来自广州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的一组数据让人惊讶:全村约16万人,日产垃圾100多吨,每天有80个环卫工为处理百吨垃圾而忙碌,四座垃圾中转站仍不够用。

        大源村的情况是不是特例?破解“垃圾围村”面临怎样的难题?近日,记者深入广州一些郊区农村展开调查。

        文/ 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杨洋

        图/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样本观察:大源村人均日产垃圾6.25kg

        11月19日,记者来到太和镇大源村。该村地处广州城区边缘地带,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8600人,但外来人口超过15万人,出租房超两万套,是一个特大型村庄。

        14时,记者注意到路边的垃圾桶已满满当当,地面还散落着一些垃圾。太和镇创建办黄先生说,大源村近16万人,一天的垃圾量有100多吨,相当于人均日产垃圾6.25千克。

        在大源村分布着4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在其中一个站点,记者看到环卫工把垃圾倒入垃圾箱,按动按钮后一块厚铁板移动过来,将原本松散的垃圾压实,推至垃圾箱另一侧,如此反复压缩。

        “箱体总共可容纳8立方米的压缩垃圾,垃圾被压缩后流出来的污水通过地下污水管道排出。”操作员介绍。黄先生表示,如今村里的4个垃圾中转站不够用,准备再建设两个中转站。

        黄先生说,大源村社会管理服务站统筹管理环卫工人80多人。“镇里投入大量财力,有设备和人力保证,确保最快速度最快频率清理街面垃圾,让垃圾在村中不过夜。

        在黄先生眼中,大源村卫生状况与前几年相比,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情况好多了,几年前,市政主干道上都是垃圾,更不要说村里小巷。大源村环卫工由太和镇统筹下派,月收入有3000多元,他们很辛苦。”黄先生说。

        走访:人多了垃圾就多

        大源村的情况是不是特例?“垃圾围村”还远吗?近日,记者还深入花都、白云等郊区农村展开调查。

        地点:白云区竹料镇云竹工业区

        公交站被垃圾“围困

        11月16日,记者来到云竹工业区红旗路,看到路旁有一条杂草垃圾带,一个公交站正好置身其中。五颜六色的垃圾把公交站围了起来,地面上还有一片发臭的积水。记者注意到,垃圾带主要为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饮料瓶罐、蔬菜残叶等。

        附近街坊王先生称,此处垃圾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附近菜市场菜贩有时将滞售的蔬菜丢弃于此,二是附近工业区不少工人和居民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

        地点:花都区炭步镇水口村川红巷

        水塘垃圾棚干干净净

        11月17日,记者来到水口村川红巷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池塘,旁边的垃圾收集棚中有3个大号垃圾箱,箱内垃圾都未满,地面没有污水,也无臭味。

        一位老伯告诉记者,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到广州城区、花都城区工作。村里垃圾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大家很自觉,每天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人少垃圾就少,处理也方便。”老伯表示。

        经验:让农村垃圾有“”可归

        “垃圾围村”怎么破?

        “农村垃圾收运方式一天不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的隐忧就多存在一天。”白云区相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6月,白云区建成密闭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共73个,以砖石结构的密闭式生活垃圾转运站、地埋式垃圾转运站为主。

        此外,白云区还搭建了完善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让垃圾“有家可归”。江高镇沙溪村为每家每户配置了干湿分类垃圾桶,每户自行收集垃圾,由村环卫保洁队集中到中转站,再由镇环卫站收运到压缩站处理,实现了“户收集、村集中、镇清运”的环卫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