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查处垄断是国际通行做法 相关调查有法可依
被查
徐骏作(新华社发)
去年至今,中国反垄断执法不断发力,开出的罚单比过去5年还多。随着一些外企和进口品牌被查,近来质疑“中国反垄断是针对外企,不公正”的声音不时响起。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反垄断是国际通行做法,既非针对特定企业,也非选择性执法,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未来中国反垄断执法将更加深入和扩大。
垄断不除市场不兴
垄断破坏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世界各国均对其十分警惕,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反垄断法,对垄断施以严厉处罚。中国于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加强执法力度则始于去年。
“通过前些年的竞争,一些企业占有了市场,垄断情况日益增多,对消费者侵害加重。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如今执法部门加大了反垄断力度。”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垄断对市场危害严重,以最近调查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例,境外资本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使该市场缺乏竞争活力,消费者承受了较高的价格。今年4月,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的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数据表明,北京奔驰“C级W204”车型,系数高达1273%,意味着在中国更换这辆车所有配件的花费可购买12辆新车。
反垄断无内外大小之分
中国大刀阔斧反垄断的行为令一些外企感到恐慌,认为这是选择性地针对外企、排斥外企的做法。对于质疑,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局长许昆林表示,“大家从公布的案件中可以看到,现在《反垄断法》禁止的四类垄断行为我们都已经开展了相关调查,所有的这些调查都是从国内企业首先开始的。我们调查处理的案例中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境外企业、民营企业。”
事实的确如此,2013年,茅台、五粮液因价格垄断合计被罚4亿余元,成为当时中国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2013年8月12日,老凤祥、老庙、亚一、城隍珠宝、天宝龙凤等5家金店因价格垄断被罚。2014年9月2日,发改委对浙江保险行业协会和23家省级保险企业处罚1.1亿元。9月9日对3家水泥企业开了罚单。
统计显示,外企在反垄断名单中占比很小。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中国反垄断调查所涉及的企业,外国企业只占10%。
中国反垄断没有内外大小之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我国所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只是为了整肃市场环境,建立平等有序和谐竞争的市场主体,而非针对哪个企业。沈丹阳说,如果触犯了法律,都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市场经济拒绝“特殊公民”
一些外企过去在中国市场上享有特殊待遇,如今“退居”国民地位,又遭遇反垄断调查,日子过得似乎不如从前,自然要表示不满。最近,一些在华外国商会发表了中国反垄断缺少法制程序等言论,称可能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中国,有美国官员甚至威胁中国反垄断调查将影响中美关系。
对此,许昆林表示,在反垄断调查询问过程中,反垄断部门一直与被调查企业保持直接沟通,被调查企业一直被允许有律师在场,并不存在对企业的刻意打压行为。
多位法学专家指出,指责中国反垄断执法违反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毫无根据。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冯雪薇说,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没有作出关于反垄断方面的任何承诺。这是因为竞争政策问题在世贸组织没有相关的协定。
对于中国利用反垄断法迫使外国公司降价的说法,冯雪薇指出,政府的处罚措施中若没有直接要求企业定价降低,则不违反我们议定书第9条中所作的政府定价范围限制的规定。
“美国指责中国是不公平、不对等的,”白明说,“中国反垄断有法可依,美国也有反垄断法,别国在美国违反法规,美国就会严惩,而自己企业在中国违法,就指责,这是选择性地失明,执行的是双重标准。”
专家指出,中国并非法规洼地,未来反垄断调查只会向纵深发展,范围会更广、力度会更大,外资企业必须适应中国依法规范市场秩序行为的新常态。今后,在中国这一市场上,“特殊公民”将难以生存。本报记者 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