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来袭 不得不知的五个知识

07.08.2014  15:21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赵敬菡、马晓慧、王宇鹏)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传染、病死率高,尚无疫苗和有效药物,近来,埃博拉病毒引起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埃博拉病毒,有何危害,如何预防?

图片源自网络

1.什么是埃博拉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埃博拉病毒病(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至90%,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艾滋病为2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病,表现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数天后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皮疹。严重病例可出现无黄疸型肝炎和胰腺炎,及轻重不一的出血倾向。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对症治疗。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