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留给埃及一个“魔鬼花园” 诉说着阿拉曼的前世与今
原标题: 二战留给埃及一个“魔鬼花园” 诉说着阿拉曼的前世与今
阿拉曼距离埃及首都开罗200余公里,这座狭长的小镇北临地中海,南靠卡塔拉盆地,一边是碧波万顷的蓝色海洋,一边是绵延无尽的黄色沙漠。这里景色优美,却荒凉冷清,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北非战场转折性的大战役,令这个小镇名噪至今。战争,改变了小镇发展的轨迹,“魔鬼花园”这个名字诉说着阿拉曼的前世与今生。
防御地带成“魔鬼花园”
埃及北海岸的海蔚蓝、深邃,甚至有人称之为“比埃及艳后更艳丽的海岸”。但是在小镇阿拉曼,除了几处酒店内的私家海滩,其他所有的海滩都荒凉寂寥,不远处的铁丝网提醒着游人这里不同寻常的存在。埃及政府网站上警示想要探秘阿拉曼二战遗址的人,不得离开划定的线路。或许有人一开始会对此感到不解,但看到“危险,地雷”这样的指示牌时,或许才能更好地理解阿拉曼那鲜为人知的背景。
北非地区历来是战略要塞,而控制地中海与印度洋咽喉的苏伊士运河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年中,轴心国与盟国在北非战场的争夺进入了相持阶段。为了迟滞盟军的进攻,并消灭其有生力量,从当年8月起,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在阿拉曼地区沿海及沙漠之中埋设了大量地雷,包括反坦克雷、防步兵雷等,构成了由成片雷区组成的一条防御地带。这条防御地带便是军事史上著名的“魔鬼花园”。
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英联邦军队开始冲击“魔鬼花园”,阿拉曼战役正式打响。由于此前盟军曾派出大量工兵进行排雷训练,加之空中及炮火的优势,“魔鬼花园”防线被很快突破。双方激战12天,盟军获胜,为避免全军覆没,“沙漠之狐”隆美尔来了个“千里大撤退”,退到了突尼斯边境。在撤退中,他又命令军队埋下大量地雷,以阻挡追兵。
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使得纳粹德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完全破灭。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评价这场战役,“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
但恐怕没有人会想到,“魔鬼花园”这枚巨型“地雷”却始终埋在了埃及小镇阿拉曼地下。
“魔鬼花园”成阿拉曼负资产
埃及北部阿拉曼至马特鲁一大片地中海沿岸地区,水源相对充足、地理条件也较好,完全可以成为旅游开发、农业发展的乐土。上世纪60年代,这里又发现石油与金属矿产,为此,埃及政府曾专门制定开发该地区的宏伟蓝图,包括矿产开采、开垦土地、移民和发展旅游等,但在现实中阿拉曼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当有限,除了少数几个度假村外,大片海滩没有任何人烟。这一切都是拜“魔鬼花园”埋设的无数地雷所赐。
截至2009年11月,超过30万枚地雷被从埃及西部沙漠中排除。但随后埃及局势动荡,排雷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时至今日,这里尚有1750万枚炸弹或地雷尚未排除。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当年埋设一颗地雷的费用不会超过10美元,而现在排雷的费用大约为每颗300至1000美元之间,这意味着清除埃及西北部地区全部的地雷所需要的费用将是200亿美元。这对于埃及来说,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另一方面,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地雷的详细埋设地点资料早已丧失,加之沙丘移动,使得雷区的位置与范围不断变化,更是加大了排雷的难度。
埃及曾向英、德、意等国求助,但各国互相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虽然三国都向埃及提供了先进的探雷装置和资金,但对于排除数量巨大的爆炸物,仍是杯水车薪。“魔鬼花园”这个二战负资产至今限制着阿拉曼发展。
“在阿拉曼二战还在继续”
在埃及媒体上,不时会出现几则“阿拉曼地区地雷误炸造成数人伤亡”的消息。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70年,但“魔鬼花园”依旧严重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在这一地区的贝都因人更是深受其害。贝都因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因而在沙漠地区更容易受到地雷的威胁。据统计,从1942年起,数百名贝都因人在阿拉曼放牧时因误踩地雷被炸死,数千人被炸伤致残。而来自埃及官方的数据显示,阿拉曼地区的地雷共造成8000余人伤亡,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因为它的统计时间仅仅始于1982年。埃及因此被联合国列为受地雷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甚至有评论称,“埃及是世界上受地雷危害数一数二的国家!”
当地贝都因人阿卜杜拉·萨拉赫是725名地雷爆炸幸存者之一,对于他来说,任何对于阿拉曼战役的纪念活动都会重新提醒他自己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天,萨拉赫说,“虽然二战早已结束,但是对于阿拉曼人来说,二战还在继续,我们还需要与地雷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