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助老见证城市文明

27.04.2016  11:37

  ■ 辛 平

  本报报道,“乐活村”城中村助老服务计划23日在梅城黄遵宪纪念馆前广场举行活动。该项目致力于提高东郊村800多位长者的晚年生活质量,重点关注100多位特殊困难长者,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乐。

  “城中村”被人形象地称为“旧民居孤岛”。现在,“乐活村”城中村助老服务为老人送去了关爱,让“孤岛”不孤。

  尽管城中村蜕化为现代都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由于各项管理制度尚在运作过程中,目前城中村问题不少,包括社会治安、基本设施、流动人口等等,使得城中村陷入一种转型困境。其中,老人得到的政策支持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从这一点看,城中村里的老年人群体更值得关注。

  实践证明,关爱城中村老人需要精准发力。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让城中村老人在医疗、社会福利、养老待遇等方面与城市老人同等对待,还要同步建立翔实完备个人信息台账,做到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要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对他们进行定向关爱。其次,社会公益组织和义工要发挥作用拓展空间。在这方面,我市社工、义工跟城中村老人快乐互动,涵养了他们的精气神,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事实上,“乐活村”助老服务计划在实施期间,将链接医院资源,为长者开展社区义诊,为独居、孤寡等特殊长者则提供上门义诊服务;定期组织义工上门探访特殊困境的长者,了解长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及身心健康;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常规康乐服务,促进与院舍老人互动等等,这些都是精准帮助的具体体现。

  考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看这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在城中村向城市过渡中,破题养老困局必须首先提上日程,这既是城市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筑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