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绘出美丽城乡画卷

23.02.2017  08:38

梅县区雁洋镇石楼村通过治理垃圾和绿化美化等措施打造健康生态的农村人居环境。(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刘野

  “这半年来,村里房前屋后的垃圾少了,脏乱的沟渠变得清澈见底,破旧的土屋焕发新颜,村里还种植了格桑花,走出家门就像走进公园一样。”村中环境发生的变化,让62岁的梅县区松源镇五星村村民何绍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开展环境整治以来,村中的垃圾桶多了,以往裸露在外的泥土堤被修葺一新,还有专人来收垃圾,村中脏乱差的旧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编制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突出重点、完善设施、以测促治。以乡镇为核心,不断提升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环境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焕新颜,描绘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

  美丽乡村“留住”乡贤

  “今年春节,往年回乡只待上三五天的乡贤,很多都是过了元宵节才走。”五星村村支书何瑞文告诉记者,久居在外的乡贤对乡村面貌的变化感受最深。春节期间,看到村里水泥村道平整宽阔、村中各处干净整洁,原来的荒地也被整修种上了格桑花,乡贤们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带外地的朋友来欣赏家乡美景。

  同样的“巧合”也出现在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新楼村的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还建起了小公园,安装了路灯,改善了水质。“这个公园以前是粪池,周边散发着臭味。乡贤们以往回乡过年宁愿到县城住酒店,但今年不同,乡村环境变好了,他们都乐意在家住,还开始修葺自家的老房子。”新楼村村支书罗树虎告诉记者,村中面貌的改善还吸引了游客,春节期间,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乡村美景。

  治建结合改善乡村面貌

  是什么让乡村更有吸引力?我市采取“治”“建”结合的方式,将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至去年底,省、市财政共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53.93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场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路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保障和改善了农村住房、饮水和出行安全等生产生活条件,治理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污染,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了村庄宜居水平,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此外,我市还组织编制了《梅州市县(市)全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编制指引》,创新乡村规划理念,指导制订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从县(市)域层面统筹安排,指导各地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大埔县、梅县区被确定为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县,梅县区阴那村、五华县新一村被确定为试点村。至去年底,全市完成镇级规划编制104个,覆盖率100%;完成村庄规划编制1870个,覆盖率91%。

  以测促治健全长效机制

  我市制定了《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测评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城乡环境整治长效工作机制,打造文明、整洁、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开展测评工作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各县(市、区)逐级落实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广泛宣传发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县(市)全域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建设规划,强化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统筹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跟进落实《梅州市连片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工作要求,指导全市完成年度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提升工程,编制实施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