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加速形成!东莞构建“一中心四组团”格局

09.12.2016  13:13

  扩容提质后的东莞南城区。记者 孙俊杰 摄

12月的第一个周末,东莞鸿福路地铁站熙熙攘攘,茶山的蔡先生一家专程来到新开的海德广场吃西北菜。“以前说去市区感觉山长水远,现在有地铁可以说走就走,十几分钟就过来了。”这一天,像蔡先生一样来自地铁沿线镇街的乘客还有很多,市区的吸引力因为地铁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步提升。

曾经的东莞被认为“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东莞“没有中心”的质疑也常被提及。近年来,东莞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城乡 经济 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

今天,鸿福路地铁站周围,被誉为“东莞新高度”的国贸中心已见雏形,各类商业配套不断丰富,人流车流信息流不断汇集。以地铁站点为核心,东莞通过统筹增量空间供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正不断打造城市建设重点亮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这一切,正有力反击了“无中心的城市”的质疑。

构建差异化空间经济板块

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到驰名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全市32个镇街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之列,发达镇街的GDP甚至超过一些省份的十强县。

但另一方面,这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的发展使东莞城市格局并不合理,让东莞一直被质疑没有城市中心。曾有人称,东莞就是一个大型工业园区。

“此前的城市空间格局好处在于充分发挥基层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但同时积累了诸多问题。”东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由于分散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土地资源粗放蔓延、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加之城市功能格局破碎无序,城镇同构化,彼此联系松散,中心带动不强,造成城乡混杂,空间品质低。在资源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区域竞合等背景下,空间发展难以为继。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东莞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水乡地区“10镇一港”统筹发展,打造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用经济区域的概念代替行政区隔,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

2015年,以经济区域的概念为基础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正式出炉,明确东莞的城市发展将实施“分区统筹,强心育极,对接湾区,联系广深”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分区统筹,强心育极”是以“经济区”理念统筹市域空间发展,一改以往的诸侯经济格局;“对接湾区,联系广深”则是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强化与广深的关系。

由于以往中心城区龙头地位不明显,集聚功能不突出,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在“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基础上,东莞提出构建差异化的空间经济板块,形成“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空间格局。

上述规划提出,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区的地位,东莞对中心区进行扩容提质,形成主城区、松山湖、生态园三位一体的城市布局,使中心区真正成为全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成为“服务全市、功能完备、生态宜居、高效智慧”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轨道交通改变城市“均质化”

由于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东莞的城市和乡村界限不清晰,部分地区给外界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的印象,呈现“均质混杂、千城一面”的现象。“此前城乡居民区、工业区、农业区混杂交错,分不清哪里是市中心,哪里是工业区。”有观察人士指出。

事实上,城市品质与城市的竞争力息息相关。具体到东莞来说,在发展初期招商引资主要是要素驱动,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是关键。在如今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招商引资,尤其是招引高素质、高品质的企业,更多要靠搞品质的公共服务,例如,华为公司来到松山湖之后,就非常关注学校、交通以及消费配套。

如今,随着东莞轨道2号线通车,城市“均质化”的问题正逐渐改变。东莞市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在东莞建设轨道交通背景下,通过推进TOD整体连片综合开发,是打造城市建设重点亮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途径。

地铁带来便利的交通方式首先是形成沿线生活圈,二号线串起15个站点,让地铁沿线的镇街加速融入市区,市民买房也不再局限在单位附近。比如,随着地铁二号线的开通,茶山与市区的距离被大幅拉近,从茶山到东城站只需要坐4站,到鸿福路站只需坐6站,在茶山居住、到市区上班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放眼到规划层面,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统筹增量空间供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打造城市建设重点亮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轨道交通加速人流、信息流的运转,各大楼盘及核心商圈正围绕地铁站点布局,东莞城市中心呼之欲出。”一位观察人士表示。

不仅是轨道交通,近年来,东莞高快速路、港口、火车站、轨道站点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提速,交通网络优化的同时,使东莞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市区聚集效应明显

“东莞城市格局是把5个手指摊开,如果适当地捏紧的话,可能会更有力。”曾有规划部门领导形象地说。

记者注意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明确指出,东莞中心组团以“市区、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建设全市最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中心城区将构建由行政文化中心、南城国际商务区组成的城市主中心,以及莞城、东城、万江三个特色城市副中心。同时连接区域功能节点和交通枢纽,构建“东莞大道-东城中路-莞龙路”综合功能发展轴与“松山湖大道-八一路-鸿福路-银龙路”山水特色发展轴。

同时,将轨道2号线沿线重要区域、松山湖拓展地区、莞樟路-东深公路沿线重要区域、轨道门户枢纽地区确定为市域重点更新区域,划定松山湖、生态园、虎门港、长安新区、水乡新城、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南城国际商务区、东莞火车站地区、虎门中心区、常平中心区、塘厦中心区为特别政策地区,制定鼓励发展政策。

以规划为指引,市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以规划中的“城市主中心”南城为例,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市纳税过亿元的企业名单,在全市73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当中,南城占据17席,重大项目及大企业加速向南城强心聚集的趋势不断加强。

眼下,以广东新基地科技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南城涌现——辖区内共有6个科技产业园,分别是高盛科技园、奥博科技园、天安数码城、新基地科技创意产业园、联科国际信息产业园和聚大电商产业园,6个科技园入园企业近2000家。

如今的东莞,城市中心正加速形成,而“捏紧拳头”带来的聚集效应,正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形象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