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不能“重地上轻地下”

15.05.2014  16:00

  林德培

  前几天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洗礼”,多地变成“泽国”,深圳更是全城内涝,导致交通瘫痪、铁路停运、航班延误等。外表光鲜的城市,在暴雨冲击下,脆弱得近乎不堪一击。未雨绸缪回回喊,内涝警钟年年敲,但为何城市“看海”却没变?个中原因发人深省。

  有数据表明,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过去水灾总损失中农林牧渔业损失占到80%以上,而近年有约2/3的损失却来自于城市,全国县级以上受淹城市竟超过了250座,且大多为暴雨内涝。

  在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艰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生命线系统时刻都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逢雨必涝”,实际上是城市建设管理上存在缺失。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一直在走“重地上、轻地下”的模式,排水等地下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引发积水问题突出;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城市在地上、地下的资金投入相距甚远,平时疏于重视、灾时疲于应对的城市“软肋”暴露无遗。

  遗憾的是,有些城市受了灾,灾后连一张实际受淹范围图都没有留下来,哪些地方、什么原因导致人员伤亡,也无人去分析整理。笔者认为,每一次城市受灾,都值得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将灾情信息收集整理与评估制度化,才有利于痛定思痛亡羊补牢。

  当然,不能单靠筑堤防洪、建泵抽水来提高城市内涝防御标准,必须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综合手段,推动排水系统工程措施长远发展,通过明确职责、整合力量对付水患。对于城市新开发区,要彻底扭转“先地上,后地下”的开发模式;对于老城区,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同时,要基于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来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