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一线城市格局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 推动高质量发展

08.05.2019  09:52

大洋网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广州定位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在谈到《规划纲要》时表示,广州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拿出世界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和胸怀,展现大湾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风范和担当,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广州应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本期圆桌会,我们邀请了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一起参与讨论。作为广州的老朋友,林毅夫对广州有很高期许:广州不仅要做广东的广州,更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

1

抢抓大湾区绝佳窗口期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主持人: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在谈到《规划纲要》时表示,将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发挥广州作用、贡献广州力量。在各位专家看来,《规划纲要》将对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林毅夫:粤港澳大湾区是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平台,是国家战略。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是经贸合作极为活跃、开放化程度非常高的省份,同时,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有前途、最开放、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发展描绘了蓝图和路径。对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定位也呈现差异化,有利于促进四个城市更好协同发展。接下来,各地政府应着重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规划对接、城市空间共同开发、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破解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要以市场机制为推力,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从而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纲要》对广州的定位非常契合广州当前的现实条件,也有利于广州在未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城市功能、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规划纲要》要求广州担负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的职责,如深化穗港澳合作、加强广深双核驱动等,这是广州的使命所在,也对广州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广州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中心辐射能力,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服务功能,换言之,广州不仅要做广东的广州,更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

同样,如果广州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创新中心,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激活各种生产要素,让各种市场资源在大湾区城市群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那对于广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自身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及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贾康:《规划纲要》是中央着眼全局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要求在“9+2”区域形成更清晰的地缘组团。过去有珠三角、泛珠三角的经贸合作,这次区域更加广泛,更加向外,对标的是全球性的湾区。这是什么概念?是要把大湾区建成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极、创新中心。《规划纲要》赋予了广州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重大使命安排。

广州应该抓住当前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做出顶层设计的绝佳窗口期,顺应大湾区城市群范围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通的大趋势,这种“升级版”的资源流动,对广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2

科教区位优势明显 潜力还未完全发挥

主持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从现实条件看,广州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具有哪些优势?

贾康: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和门户枢纽,在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中,广州更是成为世界一线城市。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广州是千年商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

广州拥有“顶配”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强劲。比如,共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3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全省的70%、69%,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79所普通高等院校,汇聚了广东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加上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大学城、南沙自贸片区等创新载体,广州无疑是华南地区的“创新大脑”。

广州连续多年夺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这说明广州有中国一流的营商环境。

陈志武:首先,广州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高。广州在商贸领域更早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更容易打造高标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其次,广州的区位优势明显。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和门户枢纽,是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广州还提出2035年要建成全球交通枢纽,辐射东南亚地区。

徐洪才:我一年就要来十多次广州,这些年城市面貌变化很大,珠江两岸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广州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广州是世界一线城市,最先接触到国际先进的生产要素和国际通行规则,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下雄厚的家底和经济实力。广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在机制创新方面也有深厚的根基和土壤。在新形势下,广州有条件、也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广州还面临哪些短板?

徐洪才:首先,广州的“包袱”重一些,老城区面积比较大,城市建设管理欠账多,要实现城市面貌综合提升难度更大。

其次,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高。不管是科研经费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还是发明专利数量、两院院士数量等,广州都与北京、上海甚至深圳有一定差距。

第三,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金融业欠账比较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还处于迎头追赶阶段。

此外,机制体制创新的势头还要加强,过去那种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要继续保持。

主持人:贾教授,您怎么看?

贾康:广州是世界一线城市,这些年广州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对比国际最高标准,和其他湾区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相比,创新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不管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两院院士数量,以及凝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能力,与其他一线城市都存在差距。

其次,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它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广州的辐射力更多体现在珠三角区域,对珠三角以外的城市、广东省外的城市乃至东南亚地区,辐射力和资源吸附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和效益。

徐洪才:我补充一点。以交通为例,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布局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要求仍有差距。比如,当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国际航点数为87个,与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相比偏少。总体感觉就是,广州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3

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更好融入引领大湾区发展 

主持人:广州将把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为推动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总抓手。如何用好这一总抓手,各位专家有何见解?

林毅夫: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反过来,技术创新也会给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比如,由人的创业来推动创新。以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现在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去创业、创新,科技的发展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为各种新的技术和产业是以高人力资本投入为特点,并且研发周期比较短。而大湾区城市群在这方面的创新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人才密集、市场巨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很容易把概念变成新的技术和产品,利用庞大的市场形成国际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民营化程度最高、最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城市群,广州身处其中。广州是一座开放程度非常高的城市,拥有广州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南沙自贸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平台,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

广州是一座拥有商业文明的文化传统的城市,善于抓住新的科技、新的政策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的新机遇。广州也十分重视人才,企业家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具有最强的能动性,是创新的发起者。政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企业家抓住机遇,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广州的持续繁荣。

贾康:广州要焕发新活力,关键在于把中心城市和门户枢纽的作用凸显出来,要显示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范儿”。广州的中心城市的作用不仅在于向外拓展发展空间,更在于向内带动其他城市发展。加强区域城市深度合作也是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州提出加快建设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广清一体化、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等,只有中心辐射能力增强了,各种生产力要素才会向广州聚集。

徐洪才:首先,当前广州需要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和枢纽门户功能,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实际上,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完全可以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辐射源。比如,广州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密度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最高的,有天然的优势。

其次,要夯实产业基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形成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要持续增强。广州辐射半径大,可以利用周边城市,形成合理分工、梯度布局、腹地广阔的产业带。比如,在过去一段时间,广州和佛山的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09年广佛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两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当初的1.2万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将近3.3万亿元,广州和佛山的GDP加在一起,超过了上海或北京。广州城区面积大,尤其这些年,通过产业升级和旧城改造,为广州下一步的发展积蓄了足够的动能。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更大。

再次,要着眼于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软实力。开放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广州过去这方面做得不错,广州要将这方面优势进一步强化,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服务型的政府。

主持人:陈教授怎么看广州的新动能?

陈志武: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升综合城市功能,关键在于提升产业水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过去,广州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与石化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在广州工业总产值中平均占比超过一半。这些年,三大产业虽然仍保持增长态势,但速度已明显放缓,面临市场饱和等瓶颈。

广州近年有一些新尝试,自从广州大力推动“IAB”计划以来,许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头羊公司布局广州,“IAB”产业对广州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其次是要补齐短板。广州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但金融业却相对滞后,所以广州这些年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去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发布会上发布了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第十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广州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体系排名第19位。作为在《规划纲要》中被赋予更大使命的广州,理应在这方面有更高目标。

4

构建高质量发展创新优势 产业结构必须“换挡”升级  

主持人:提升综合城市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途径。在各位专家看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州还有哪些发力点和突破口?

贾康:高质量发展就是以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的升级版,必须进行新旧动能转换,首要的就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效益,大力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实现“高质量增长”;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在指标上重点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D经费投入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对标国际国内一线城市,高标准推进城市管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等。

陈志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培育更多更强的创新型企业,打通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通道”,引导高端经济要素资源向创新型企业汇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资源向自主创新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行业或企业集中,引导企业生产出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产品。以优质的制度供给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创新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活力,构建国际创新高地。并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此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优势,从而打造国际创新枢纽。

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对这方面做出了部署。比如,提出到2020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20万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占GDP比重超15%等。未来广州科技创新前景值得期待。

徐洪才:我也认为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是关键。北京、上海、深圳早已将创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支柱,广州在这方面也要持续加大力度,要通过强力政策来推动。比如广州提出创新产业“七路并进”,具体将着眼未来发展,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筹划布局,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柱。

其次,广州的产业结构必须“换挡”,进行升级。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吸引大量高端人才集聚。没有这些产业,如何说自己是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得有一线城市的样子。举个例子,广州的金融、信息、科技等三个高附加值行业占GDP比重不到20%,而北京接近40%。今后,这方面短板必须补起来,可以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不是说非得和深圳、香港一样要弄个交易所。

主持人:本期“高质量发展”专题圆桌会暂时告一段落,下期我们继续探讨这一话题。感谢四位老师,再会!

中心工作室出品

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