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热议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人不分南北 建幸福城市

09.03.2015  13:04

  珠海

  佛山。卢奕诚 摄

  惠州。肖雄 摄

  东莞

  中山

  江门。岑锡斌 摄

  深圳

  编者按

  201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当好排头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团审议一周年到来之际,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又添新兵。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珠海市、佛山市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同时,深圳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七座文明城市涌现在中国的南海之滨。

  每3年一届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犹如城市间的“高考”,有数十项严格的测评指标,因而被视为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一个城市五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在本次两会上,来自7个文明城市的人大代表们看来,包容、付出、奉献、博爱,在细节之处展现城市的文明素质,已经基本成为广东文明城市的共同“标签”。

  “来了就是深圳人!

  城市感受 包容

  2014年5月,深圳遭遇了自2008年以来最强的暴雨,全市多处路面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一度瘫痪。南山保安服务公司的员工谢伯红,在上班途中遇到暴雨,他义务当起了排水员,在暴雨中工作了五六个小时,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井盖哥”。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陷入困顿,总会有些深圳人会带给我们温暖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育彪是来自深圳的基层代表,土生土长的他如今是居委会主任,每天接触许多求助的群众,但更多的是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张育彪颇有感慨地说,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一股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社会风气。

  张育彪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但在这个互助互帮的城市里,每位来深圳工作生活的人都能得到这个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都能毫无困难地融入当地,这最能让人感动。

  深圳的十大观念中,有一句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也越来越成为现实。在深圳,享受公共服务不一定要有深圳户籍,只要有居住证,就能享受到子女就学、社保医保、公租房、出入境等众多政府服务。去年3月,深圳着手将居住证制度立法,这意味着居住证制度不再是政府规章,而成为更具权威性的特区法规。在安居房分配、人才房补等公共福利上,户籍差别也越来越小。

  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当时,上百万深圳人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数万深圳车主主动申报停驶,深圳人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深入人心。深圳是个志愿者之城,如今,深圳每10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深圳的社会服务、义工、社区的管理,便民活动十分活跃,“这正是因为每个深圳人心灵深处都被植入‘包容、付出、奉献’的精神。

  “深圳‘创建文明城市’时,喊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如今深圳不仅经济好、空气好、生态环境好,社会互帮互助之风更好。”张育彪笑着对记者说,“深圳欢迎你,来了就是深圳人。

  蓝天白云下的诗意栖居

  城市感受 优雅

  在珠海的时候,如果起得早,全国人大代表、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兼董事会秘书余天亮会骑1个半小时自行车去上班。“蓝天白云,微风拂面,非常惬意。

  当然不仅是优雅的城市环境让余天亮感到惬意,这里的人们同样让他感到很舒服。“文明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明不仅指礼仪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道德文明。”余天亮告诉记者,2009年,公司落地珠海,看中的不仅是珠海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还有这里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

  “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很多,基本上都在珠海落户,其中有130多人共同居住在斗门区一小区内,大家在工作上共同奋进、在生活中互相帮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郊游。我们10个好友相约来到斗门湿地公园野餐。前面是一片湿地,白鹭间而飞起又落下,远处的黄洋河流淌着,天边是绵延的山峰。所有人都特别感动:当别人都在讨论雾霾时,我们抬头就是蓝天白云。这种对城市的融入感、参与感、自豪感让我们真正扎下了根。

  在余天亮看来,这座城市不仅有绵长的海岸线、绿色的山峦,还有一群有人情味的志愿者、不分内外的城市管理者。他举例,在航展、马戏展等重大活动上,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春节前后志愿者也出现在城市各大易堵路口。“珠海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做得特别到位,外来务工人员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能一条龙式地完成各类事项的办理。”余天亮说,自己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发现,享受到同等社会服务的他们已经将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乡,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去绿道骑车,去情侣路散步,去各种论坛上熏陶自己。

  细节展现平常幸福

  城市感受 务实

  “为了市民,依靠市民,整体联动,务实创建。”当被问及佛山创建城市文明的名片时,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悦伦很肯定地说出了这句话,“我们很明确创文就是为了市民,不是为了争牌子,不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向记者表示这并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他们从创文工作中体会出来的。“为什么要依靠全体市民?因为创文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怎么可能光靠几个政府公务员去做?大家都知晓,都来做才能有效果。”刘悦伦表示,为了让创文工作更加具体,更有效果,佛山也采取了整体联动的做法,把创文和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结合起来。

  “我个人觉得广大市民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说起此次创文的成功,刘悦伦笑道,好几次在网上和市民讨论时,大家虽然说话直截了当,但总体上还比较友好,“我每次都会把上千条的问题归纳成400到500项的问题发到各部门去解决,限定半个月之内必需回复,这种互动对创文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而在谈到佛山创建文明城市对生活的改变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主任叶国先略略顿了顿,笑着说似乎方方面面都有改变,“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不过真的感到佛山能出去走走的地方多了。

  叶国先讲到了新城建设所带来的便利。“住了十几年,以前总是觉得适合一家大小一起去休闲的地方真的蛮少的,现在好啦,周末可以带小孩去东平新城等一些新的地方去转一转,什么都有,娱乐设施都免费,会轻松很多。”在他看来,这种散落在身边的能够享受到的,平平常常的幸福或许是广大市民们真正需要的,“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了,去广州南站,去顺德几个镇的交通都比较方便,觉得生活越来越便利。

  “自己也开始慢慢地更多了解佛山,喜欢佛山。”叶国先表示,其实佛山的好东西很多,“我们的产业、文化都很有特点,就是需要更多的名片去宣传,去让人家知道。现在有了文明城市就会好很多,也会让我们接下来把一些工作干得更好。

  本地人有自豪感 外来人有归宿感

  城市感受 和谐

  惠州之所以能在文明城市评选中获得地市级“三连冠”,主要在于市民的认同。“人人都是参与者”、“天天都是创建日”,文明和包容,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中,成为无形财富和城市基因。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坚持创建为民的理念,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如今的惠州,已经成为共建共享的“文明之城”,温暖人心的“好人之城”,“以人为本”的幸福之城。“本地人有自豪感,外来人有归宿感”,是惠州和谐包容的生动体现。“惠州、惠州,惠民之州”,已经成了惠州的文明城市名片。也正因如此,惠州才入选首批“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在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中再次荣获主客观评价“双料冠军”。

  在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旅游局长黄细花看来,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文化血脉相连,“我是江西人,像我这样一个外地人能在惠州扎根、成长,并且连续当了3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分不开”。她说,惠州历史上文化底蕴深厚,自宋代以来就有苏东坡等大文豪故居,这里本身有传统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其他外来先进文化相继融汇,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生态,新老客家人,都是一家人,因此,在惠州街头,人与人之间的吵架、打闹等现象都比较少见。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惠州人与自然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现象:“在惠州,海龟能上岸,位于中心城区的西湖,白鹭、灰鹭能在中央的小岛上居住,这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文化的和谐还是环境的和谐,都酝酿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黄细花向记者晒出了朋友圈里几张和海龟合影的照片,“我把来自惠州巽寮湾海龟保护区的海龟‘带’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只要扫扫二维码,就能和海龟合影……

  先天因素固然很重要,后天的努力同样不可少。黄细花说,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人的因素,群众对于创建文明都非常支持。她以文明旅游为例加以说明,去年国庆期间,惠州举办了“举手之劳,涌泉相报”大型公益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捡拾垃圾和矿泉水瓶子,整个西湖景区基本上没有游客丢垃圾,很多人都说“西湖真干净”;有一次,一个游客来到西湖景区,看到一位老人上卫生间后没有冲厕所,游客还善意地上前提醒。“其实,文明没有大小之分,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可以传递满满的暖意。”黄细花说。

  公益让城市充满爱

  城市感受 奉献

  “前不久,一对在东莞打工的湖南夫妻遇车祸去世了。在他们弥留之际,双方家人一致同意捐献两人器官,让十余个患者重获新生。而在他们的追悼会上,不少东莞市民自发参加遗体告别,捐出40万善款,帮助两人留下的病弱孩子。”作为东莞的当家人,谈起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非常感慨。在他看来,东莞志愿者的文明程度,完全当得起“人间大爱”。

  感慨之余,袁宝成市长更加感到自豪:“东莞人口从100万增至近1000万人,若不是文明城市,人口幅度不可能有那么大幅度提升。”在他看来,如果说东莞这座文明城市需要一张拿得出手的文明名片,“厚德务实,海纳百川”八个字完全可以概括:“在东莞有巴西人、日本人、韩国人,大家聚集在这里,体现了东莞开放的气魄和包容的胸怀,是东莞改革开放精神的真实写照,既反映了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的城市特征,符合东莞的特点。

  跟袁宝成市长一样感慨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东莞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她从湖南邵阳来到东莞打工十多年,对这个“第二故乡”的城市有着特殊感情。

  “东莞是每天都会绽放奇迹的地方,每天都绽放着新的精彩。这里的人包容、务实,无论就业还是创业,很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人际交往也不断密切,人文情怀更加浓厚。”在曾香桂看来,尤其是这几年,东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创建工作,交出“两个文明”建设的漂亮答卷。

  “我是外来工代表,特别关注民生。”曾香桂有感于近年来东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障民生并普惠于民,还有一支支志愿服务队,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这是让人觉得很暖心的事。”曾香桂回忆起自己的打拼过程,16岁初中毕业后就回乡担任小学代课教师,1999年中专毕业后到东莞,从文员、副主任、主任,一直升到副经理、经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期间,遇到很多好人,一直帮助我,关心我,支持我。

  曾香桂说,外来务工人员必然有个融入过程,“我的房东是当地人,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拿特色食品给我们吃,谈天说地,要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暖意融融,稀释了乡愁。

  如今,曾香桂已经来东莞15年了,看到更多新莞人融入这座城市,她也像当年帮助过她的人一样,对新莞人施以援手,“我们都经历过迷茫,不过没关系,这里是东莞,处处有爱,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共享财富、智慧和友爱

  城市感受 博爱

  为了还市民一条洁净、清澈的母亲河,花大手笔投入60亿元治水,使岐江重焕生机;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建设4300多套保障性住房,更降低了申请准入门槛。“中山把‘文明牌’转化为‘民生牌’、‘民心牌’,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都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谈起文明城市的创建,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非常自豪地说,中山近年来每年新增的财政资金有70%都用于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力度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

  而作为普通市民,中山人对于这种变化也都有着深刻感受。去年上半年,中山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七。热爱跑步的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副主席张传卫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主要在长江水库附近跑,现在,随着500公里绿道铺就,自己越跑越远,越跑越带劲。

  在张传卫看来,博爱、宜居、创业是中山的文明基因。这座城市有2/3是外来人口,但是从城市规划、管理、运作,到环境建设,再到学校、医院、孤儿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让外来人口享受到同等的实惠。最让张传卫感动的是,每年举行的慈善万人行活动,至今,该活动已经举办了28届,每一年市民和各界人士组成巡游队伍,沿着城市主干道行进,今年的活动认捐款物近亿元。张传卫认为这就是博爱:人们在这座城市里共享财富、智慧和友爱。

  “我的老友,中山的建筑老板林森浩,20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做慈善,领养孤儿。这么多年,他领养的孤儿一代一代地成长,最大的已经上大学。他们都喊他“爸爸”,喊他太太“妈妈”,我每次听到时都特别感动。现在他还办了养老院,孤寡老人他接过来照顾。这样的例子在中山很多,这是一座有爱之城、博爱之城。”

  此外,中山还是座创业之称。张传卫介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众创业”,中山在20年前就已经颇成气象。现在以“一镇一品”著称的中山市,在专业镇发展方面也进一步创新,转向“多镇一品”。

  “人们经常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中山却两者都拥有了。”秘诀是什么?根据张传卫的总结,正是因为这座文明城市有一颗博爱的心。“博爱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人们关心环境、关注生存质量,不愿为发展牺牲环境,就连一条水沟也要治理得很好。

  有山有水,人们过着好日子

  城市感受 宜居

  “我经常静静地徜徉在市区大街小巷,趁着大家对我还不熟,好好直观地去感受这个城市。这里跟很多珠三角城市不一样,这里有山有水,人们过着好日子,城市发展潜力很大。”去年9月,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履新江门。平时,他喜欢散步,或坐公交,体会着这个“第二故乡”的一点一滴。

  江门创文已有近17年。从1999年开始,江门就向广东省文明办提出申请创建广东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同年创建成功,2005年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2006年江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将其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月28日,江门梅开二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邓伟根说,文明城市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质。直观上看是城市硬件好、市容干净,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最终体现的是市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些看似简单,但不容易做到。

  经过多年的创文工作,江门市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亦都有目共睹。该市投入1亿多元对城区43个1000平方米以上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实施持续三年的“绿色行动”,大大改善了城乡的生态园林环境……

  江门市委、市政府将创文定位为惠民工程,始终贯彻“创建为民,全民创建”理念,坚持以“建设市民满意城市”为创建目标,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让市民共享创文成果,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

  “文明实际上离我们很近。”邓伟根多年前就加入义工队伍,他说,有人说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实际上不是由政府去创,而是每个人去参与。你羡慕人家的城市干净,不妨自己行动起来,少丢垃圾,不乱丢垃圾,进而引导别人、感染别人,形成社会正能量。(曹斯 钟啸 赵琦玉 黄颖川 辛均庆 陈捷生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