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城管形象差原因:商贩容易获同情

29.05.2014  18:15

   蓝皮书主编独家回应:为何城管形象差

  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中省份形象危机排名和官员形象危机五大风险领域27日引起媒体和网民热议。网民除了对各地区、各领域继续吐槽,还有对未来政府形象改善的期望。

  新华社穿越中国网站记者28日专访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回应社会关注热点。他指出,形象危机应对实质上是由外而内的社会风险综合治理,要风险内控与形象外防相结合应对社会风险。

   记者:城管为什么会成为官员形象最差?

  唐钧:城管形象危机存在两难的矛盾。一方面,群众投诉违章建筑、街头摆摊脏乱差等环境秩序屡遭破坏,抱怨城管执法不力。另一方面群众对于城管执法又深恶痛绝。享受环境秩序服务的群众赞扬,而被执法的群众,和同情被执法者的群众,则往往指责城管;

  这使得城管一面受气、一面蒙冤,其根源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性质决定了城管执法的强制性,但城管执法资源的普遍不足,屡屡发生的“暴力执法”事件恶化了城管的形象。

  同时,城管被“妖魔化”也来自不良的社会情绪,群众担心城管偶尔不当执法可能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因此会异常激愤地抗议。

  对此,改善城管形象要“人民城市人民管”。加大群众工作,通过民意调查、在线投诉,及时反馈,提高效率,公开办事流程,让群众掌握充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志愿者服务、城管开放日等,在允许范围内邀请群众参与城市管理,体谅城管难处,群防群治、共同维护环境秩序。

   记者 :官员为什么会有形象危机?

  唐钧:转型期社会管理困难、社会心态焦躁,法制环境、民主环境和媒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官员也因此而患上了“转型期不适应综合症”。官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制度设计和群众预期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我们对官员的定位曾经是要带领大家致富;现在到了转型期,每个部门和官员的形象应该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思考。官员形象的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根据群众需求动态调整等精细化、人性化的官员形象管理创新有待研究和尝试。

   记者 :新的社会环境对应对形象危机提出什么挑战?

  唐钧:形象危机为社会风险的“”,社会治理中的综合风险才是“”,因此由外而内导向的社会综合治理才是形象风险应对的根本之道。

  传统的社会治理是自上而下的,注重顶层设计,却忽视外部环境与社会心态。如今,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政府和官员不仅既要赢得领导的认可,还要争取媒体的客观报道,重视公众特别是“人手一个麦克风”的网民的态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批评。

  因此,自下而上、由外而内,重视社会心态与公众需求,将防范形象危机和社会风险治理相统一,才是社会治理的创新。

   记者 :各省份如何应对形象危机?

  唐钧:省市形象危机的应对需要突破从前的“灭火式”形象危机应对,转变为“防火式”社会风险管理,“善解冤”、“重点改”、“全面防”,充分利用“风险地图”立体防治。

  第一,“善解冤”。在2013年形象危机典型案例库中,公共服务“”是“形象蒙冤”的高发地。一方面要善于借助媒体力量,及时、有效澄清省市形象“冤情”;另一方面,高危领域要建立风险预防长效机制,积极防范省市形象“被抹黑”。

  第二,“重点改”。政府的不当言行使公信力受损、触犯刑法或对社会恶劣影响的事件是形象危机最严重的领域。要强化属地管理,根据本省社会责任事故主要涉及的领域重点防治。

  第三,“全面防”。内部纠正形象偏差度,中间强化形象风险管理,外部重视社会态度,让形象管理立体化、整体化。

  总之,省市形象的“”与“”,不仅要“向上看”、更需要“左右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建设人民满意的家园环境。(完)(记者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