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内生动力 做强县域经济
●本报评论员
“梅州山多地少,人口分散,如果不加强县域经济建设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省委书记胡春华日前来梅调研时,一语中的地指出梅州振兴发展的短板,强调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是科学发展的推进器,是和谐发展的发动机。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重点,全力培育内生动力,促进梅州早日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
我们必须在全局中把握定位,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县域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区划单元,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活跃、最有效的载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最终需要在这里体现。一言以蔽之,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反之,没有发达的县域经济,就不会有发达的全市经济。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综观全市经济,除去年梅县区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15名、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外,大埔、平远、丰顺等县都在四五亿元上下,甚至三分之二的财政要靠省里补贴。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偏慢、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全市振兴发展的“短腿”。
我们必须扭住“三大抓手”不放松,因地制宜,致力打造经济强县。全市8个县(市、区)在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地缘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发展县域经济,既不能全盘“拿来主义”,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分类指导、加强规划、突出重点,按照“三大抓手”的思路,一是注重县城集聚发展,致力城区扩容提质。如兴宁等拥有较大盆地的人口大县,可以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建设新区,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对于大埔等盆地较少、人口分散的县,可以在建设好县城的同时,按照城市标准建好一两个中心镇。二是注重产业集聚发展,各县(市、区)要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串珠成链,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如蕉岭的建材、大埔的电力和陶瓷、平远的家具制造业等。三是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县城规划相互对接,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发展县域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大有前景可为。当前,梅州正处在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要不遗余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客都梅州这艘大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