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 用井冈山精神鞭策自己

31.08.2016  22:12

 

学生处 包训英

5月22日,我怀着朝圣的心情,随省公安厅第四期党性锤炼班,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在我的印象中,井冈山定格在少年时代的图画书里——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战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风展红旗如画。当我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时候,心灵受到强烈的洗礼与震撼。

黄洋界的枪炮声、八角楼的灯光、大井毛泽东旧居的读书石、小井红军医院的肃静、朴实无华的曾志同志墓,还有情景课堂与故事会中的感动……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深深印入脑海。这里是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起点,星星之火,猎猎红旗。七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毛泽东、朱德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考察著名的战斗遗址,亲身感受朱毛挑粮小道的崎岖艰难,在红米饭里咀嚼历史,在南瓜汤里回味斗争,感受共产党人于艰苦生活中的达观和烽火岁月里的豪情,顿觉书本记载的红色历史一一鲜活起来,卢德铭、王尔琢、张子清、王佐……我们追忆前辈的人生坐标,深刻感受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井冈山之行,我们从红色历史中敬仰先辈,作为一名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我的最大收获是,感悟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一定要掌握枪杆子,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敌大我小的实际出发,在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支持下,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偏僻农村转移,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了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朱毛会师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革命之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盖的是“干稻草、‘金丝被’”,缺医少药,红军医院里重伤员的伤口消毒只能靠盐水煮布条,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革命队伍里弥漫扩散……面对这艰苦的条件和艰巨的挑战,毛泽东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指明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之路。无畏的共产党人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信中国革命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

通过参观和学习,使我认识到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力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不折不扣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开拓进取、敢闯新路的奋斗中,创造了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军民团结的优良作风,充分奠定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三上井冈山,情系革命老区,心系困难群众,访贫问苦,每一次行程,“与老百姓在一起”始终是不变的弦律。习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营养,就是最好的党性原则教育。当前,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能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是可怕的,必须彻底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作为共产党员,我将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加强“两学一做”,通过重温党史和井冈山精神,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实事求是,心存敬畏,敢于担当,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不断用井冈山精神鞭策自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牢记井冈山精神,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