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缺编?广州争取今年年底解决

01.09.2020  10:31

广州市海珠区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患者看病。

大洋网讯 2019年,广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5378.06万人次,同比增长5.34%。越来越多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选择在基层就诊。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凸显出一些短板,“缺人难留人”则特别突出,按照广东省按8人/万常住人口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的标准,广州仅达到7.46人/万常住人口,而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11.3人/万常住人口。这也导致部分群众感受到“社区医院”的号同样难挂。

为此,2020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第六期关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委员们就此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调研,并与政府部门展开协商。在协商中,记者了解到的好消息是,广州争取在今年年底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缺编问题。

严重缺编如何破解?市区两级将开展招聘

因经历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紧张”时期,市政协委员、天河区车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莺的感受是“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无论是基本医疗业务还是公共卫生业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两头都得顾”。

除了在中心坐诊,我们还有很多繁杂任务,如家庭医生的出诊,疫情期间承担酒店的管理和三人小组的上门。”周莺说,她们中心有61个编制,但是在编职工只有31人,空编率49.2%。但车陂街的常住人口从2012年的8.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3.5万人。任务量虽在翻倍增加,社区卫生队伍却没壮大。

市政协委员、海珠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刘芳芳认为,广州现有的编制资源并没有利用好,现在应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入编率,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公开招聘力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级调研员张胜年说,市区两级编制、卫健、人社部门上个月专门开会研究人员缺编问题,广州争取在今年年底解决人员缺编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会同市卫健委一起指导各区启动招聘工作,也会在市级层面组织卫生专业的优才计划专场招聘。

留住人才该如何出招?广州将推进“绩效”管理改革

缺编是一个问题,留不住人才是另一个问题。2019年,广州市共有278名基层医务人员辞职或自行离职。

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健英认为,“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二级学科,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知识总量一样,只是知识架构不同而已。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医院是和三甲医院同台竞技的,为什么大家的职数与收入不是同台竞技呢?”她说。

据市卫健委副主任刘成勇介绍,广州正在全市实施推广“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让基层医疗机构根据收支的结余,合理地核增绩效工资。在改革推进下,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有明显的提高。

目前广州市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山一院等单位联合启动“广州·伯明翰全科医生医联体共进计划”,这给了全科医生技能提升的平台与机会。

刘成勇说,广州从2017年以来就先后出台了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工作、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广州市也组建了基层卫生系列的副高、正高职称评审委员会。“我们还将进一步地争取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刘成勇说。

如何加大基层医保支持力度?

把差异化支付政策落实到位

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段咏慧说,目前医保政策在对基层诊疗门诊和住院方面都设置了差异化的支付政策,普通门诊最大的支付比例差可以拉高到40%。“针对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结算定额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老年人实际的占比数,给予一个更高系数的调整。” 段咏慧说。

段咏慧表示,广州今年结合疫情出台了长处方政策。居民上基层机构看门诊慢性病,可以支付三个月的门诊慢性病的支付额度,其他机构的标准放宽到一个月。如今已经有131万余人享受了长处方的利好,已经占到了全部参保人的接近1/10。

如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正建设区域心脑电中心

如果诊疗数据能在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自由流通,群众将可享受“基层拍片、上级医院诊断”服务。但在现实中,大型医院的诊疗数据还没下发到基层医疗机构。市政协委员、农民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付伟说,健康数据目前没有畅通流动,这不利于医生的诊疗。

目前番禺区已建立医疗健康档案系统,区属医院和基层医院间已实现了电子病历、处方、检查、检验以及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番禺区同时建立了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与心电诊断中心,番禺区内的诊断结果已经实现互认。

据刘成勇介绍,广州市也打造了全民卫生健康信息平台,295家省市区的医疗机构在平台上联通,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依托该平台,广州打造了“广州健康通”移动医疗服务品牌,群众通过手机APP等方式可实现预约、挂号、结果查询等功能。

刘成勇说,目前广州市级层面已经建设了影像诊断中心平台,能支持“基层拍片、上级医院诊断”的远程医疗服务。同时广州也在建设区域心脑电、超声和病理中心,目前已经有7个区正在应用或者试点,未来将实现全市覆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