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上面下放60多项事项 12人忙不过来
一旦权力在基层“消化不良”,会让权力悬空,造成“上面改革不少,下面感受不深”,影响改革的信心和成效
“上面下放了60多项权力事项,可我们就12个人,忙不过来!”在国务院督查组召开的一场基层干部座谈会上,来自大庆市某部门的人员直言不讳。
“下放的权力难承接。”随督查组行走在黑龙江、吉林,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
看数字,地方政府“放权”力度不小。随手翻开精简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都是长长的清单。这么多权力放下去,为啥基层接不住?
上面放权快,基层能力跟不上。一位基层干部反映,今年下放到区里的“植物检疫证书”“产地检疫合格证”两项审批权,按规定必须由专业资质的检疫人员经办,但区农业局根本没这等人才,手握权力犯了难,最后还是绕回到市里。
事权下放了,但相应的财权、人权没下放,权责不匹配。一位城区水务局局长介绍,今年他们从上级承接了19项权力,实际上区里能批的只有5项,其他14项要么是区里缺技术力量,要么是资金在上级单位,区里批了也干不了。
有的地方和部门放虚不放实,放权不同步,你放我不放,一个区域保留审批项目多的达320项,少的有160项,部门之间相互掣肘,降低了审批效率。
说来说去,还是改革不到位。在东北,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较晚。长期以来的“权力惯性”,让政府之“手”难适应,与“放权”相比,“接权”成了短腿。
现今,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大,迫切需要靠改革为市场松绑、为企业减负。在督查中能感觉到,人们对简政放权的期望值很高。“先照后证”“四证合一”“权力清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正激发出市场活力。去年哈尔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10.2万户,是上年的1.2倍。今年一季度,非公经济的税收及增长贡献率占近七成。可是,一旦权力在基层“消化不良”,会让权力悬空,造成“上面改革不少,下面感受不深”,影响改革的信心和成效。
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简政放权是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校正的过程。放权不是一放了之,既要放得下,也要接得住,还要管得好。权力“瘦身”,职能“健身”,检验简政放权的标准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含金量”,看群众和企业办事是不是方便了、成本降低了。
开门搞改革,该放什么权、怎么放、怎么接,不妨多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话;一项审批权从上往下转移,要不要考虑当地的相关制度、人员素质等是否匹配,必要时“扶上马,再送一程”?一些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可不可以充分及时共享?扶持基层政府打造好承接平台,能不能对相关行政事业机构整合归并?上级部门多出来的人员,是不是向基层流动?
把权力放到位,让基层接得住——深化简政放权,是对改革智慧和勇气的一次新测试。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