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基金会项目申请开题答辩研讨会在广东白云学院举行

17.10.2014  14:01

10月9-10日,福特基金会“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子课题申请开题研讨会(第一期)在广东白云学院思齐楼710室举行。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赵炬明教授、学校党委书记刘剑锋、广东白云学院本项目子课题成员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旨在通过开题答辩研讨,实现项目负责人赵教授对课题成员进行集中辅导,指导选题和研究的目的。赵教授与课题组成员面对面交流与探讨,初步了解、审查课题成员在选题和前期研究设想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做好前期选题指导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研讨会中,课题成员逐一汇报课题研究思路,内容包括:拟研究问题、选题原因、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进程、预期研究结果六个方面。每段汇报后,课题成员开展自由讨论,项目负责人赵教授与秘书组负责人刘书记对开题汇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关键事项进行点评与指导。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换常规工作模式,发展科学研究思维

在为期两天的课题开题汇报中,赵教授发现教师们普遍存在习惯性的常规工作模式,解决工作问题的情绪过于急切。在研究问题尚不够明朗之时,便立即进入工作模式,希望早些解决教学与工作中的问题。这反而会束缚并影响正常的科学研究思维的发展。他强调,研究计划要区别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计划,它不是从改革项目到研究项目的模式,而是要求严格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这问题可以是学生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的学习问题。问题的发现是基于对研究对象客观化观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他希望能通过项目子课题研究,将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者培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术研究者。赵教授进一步强调,作为教学学术研究探索者,务必要严谨对待科学研究,整体上把握基本科研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关系。同时,他对科学研究基本六环节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个环节,找准研究问题。 我们做一项研究,需要明确阐释研究问题,从三个英语单词来解释下什么才是研究问题。这三个词分别是:“issue”、“problem”和“question”,其中“issue”指一件事,或说是一个“观点”或“论点”;“problem”,特指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或称一个“难题”或“论题”,其中有的知道原因,而有的不知道原因;“problem”中不知道原因的那些,特指为“question”,即成为你计划提出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即回答问题(question)的过程,问题从学生学习中来,其代表性越强,价值越高。 第二个环节,做好文献综述,探寻研究价值,阐释选题意义。 即结合文献综述情况来综合表述。文献综述的意义在于:第一,说明现有研究的进展程度和尚存不足。其中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查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或知道答案了,这种问题就被很好的解决,没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了。第二种情况是,文献查询过程中,发现问题但不知如何解决,即我们做文献综述的主要用途,围绕研究问题说明现有研究不足,证明目前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当然,还存在这种情况,即国外高校或本国部分高校已经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但在本校却没有研究,我们也可以尝试去研究。研究时通过缩小范围,针对具体对象,这样的实证研究也具有意义。 第三个环节,找出理论依据。 在确定具体研究问题之后,研究者需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即从理论上证明此问题研究是有理论支撑的,整个研究是基于特定的理论进行。 第四个环节,搞好研究设计。 研究者针对研究问题,依据其理论基础,确定研究目标,设计一系列研究活动,形成一套研究方案,以实现某一个研究目标。 第五个环节,提出预期结果。 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理论依据、查阅文献以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定的预期研究结果。 第六个环节,规划研究进度。 研究者综合管理课题研究,分阶段地安排研究进度,包括:研究时间、活动项目计划、经费预算等方面的规划。

二、厘清问题的“状症因缘”是研究入门的前提

针对课题成员在开题研讨中出现的对“研究问题”意识不到位的情况,赵教授反复强调提出研究问题时,不能停留在“我认为”“我觉得”等“想当然”的主观经验基础上,务必要从客观研究对象——学生或其他教师那里获取客观证据,并一定要厘清研究问题的“状”、“症”、“因”、“缘”。“状”即指问题的外在表现;“症”指引起问题的症结;“因”指诱发问题的起因;“缘”指问题发生原因的科学分析。教学实践研究和管理制度建设研究类课题研究者,均应从学与教问题,以学生和教师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入手,以问题为切入点与突破点,从“状症因缘”方面阐释和研究清晰、透彻和深入。

三、课程设计科学化,是教学实践研究的关键

随着课题成员问题意识的改进,其他研究设计问题凸显,赵教授进一步指出教学实践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即教师加深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后,存在普遍缺乏配套问题解决的系统课程设计的思想。据此,赵教授以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为参照,指出教师在做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的重点因素。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即:“目标”、“活动”、“评价”组成的高度分解和一致性的目标、行动和效果的三角形模型。目标分解,设立子目标群,达成目标与行动一致性;行动分解,设计行动组合,达成行动与效果的一致性;效果分解,效果分别评估,达成效果和目标的一致性。赵教授指明,研究问题来源于经验与调查,基于文献综述研究,最终形成一个课程研究目标;围绕目标设计课程活动,与此同时,活动选择上需有理有据,科学合理,这也依赖于文献综述工作;课程评价是对活动效果的检验,而评价结果直接指向目标实现与否。课程设计三角形的要素,需高度的分解与一致,且必须达成十分紧密的耦合状态。据此,赵老师指出,从科学的课程或专业设计入手,利用课程设计三角形等模型知识,科学设计目标、活动、评估环节,是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的关键。

四、值得关注的几点研究建议

针对课题成员在开题中问题提出、文献综述、论文术语、评估标准和研究范围等方面反映出的问题,赵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研究中若出现一件事(issue或problem,论点或论题)有多个问题(question),选取其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问题若太多,不仅难以驾驭,还难以深入。此外,选题宜选择单纯、简单和明显的问题,切忌选择归因不清的问题。

第二,文献综述基于大量地阅读、学习与积累,不仅有助于确定研究价值,还为问题解决方案提供思路和借鉴,有助于后续研究设计工作的开展,否则,研究将无法有效开展。

第三,研究中注意学习和使用教学学术中的专业术语,规范学术研究用语,切忌滥用日常口头语。

第四,教学实践研究必须以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作为评估标准。在实证研究中,为了评估课程前后的学习效果,注意做好学生学习前侧或实验对照组工作。为改善学习效果的课程设计,需注意课堂活动具体化,评估方式多样化。针对国际上缺少学生能力评价指标的现实,学生能力提升评估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这类实证研究是一个契机,能给提供国际借鉴价值。

第五,立足本校教学工作的研究,认准地方化即全球化。深入而科学的地方化研究,能为全球范围内同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此次研讨会议,项目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不仅使课题成员意识到自身开题研究的问题,还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各环节及其关系,对后期课题开题研究的调整与修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会后,赵教授推荐了两个网站,一个网站是美国国家学习成果评估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的官方网站,其网址为: http://www.learningoutcomeassessment.org/ ,另一个网站是卡内基基金的卓越教学(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官方网站,其网址为: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最后,他希望课题成员尽可能地多阅读先进的教学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持续学习和积累,借鉴经验进行本土实践探索,在项目周期内希望能获得两方面的成长:一是学会做规范的学术研究,二是能学会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术研究。

开题答辩场景

茶歇间研讨